當我們去參觀自然博物館時,就會看到那里陳列著許多化石。那么,什么叫化石?化石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化石是由古代動物的骨骼、牙齒、貝殼、甲殼,或是植物的干莖、樹葉等等形成的。古代的生物種類很多,它們死后,被泥沙掩蓋沉積埋葬,有些部分由于細菌作用被腐爛和分解,而骨骼、牙齒及莖干等逐漸被礦物質替換和填充,經過漫長時間的變化,達到石化程度,但仍保持原生物體的形態特點,這樣,就形成了化石。
科學家們把化石分成遺體化石(生物的遺體或其中的一部分形成的化石)、遺物化石(原始人用過的石器、骨器、裝飾品和動物的卵、糞形成的化石)以及遺跡化石(動物的腳印、蟲子掘穿巖石的孔道、植物葉子的印痕等形成的化石)。
利用碳年代測定法,古生物學家有時可以估計化石的年齡。這就提供了化石被發現的巖層的年齡,這就幫助科學家們確定所有其他物質的年代。如果沒有化石,我們對地球早期歷史的了解將會更加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