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木花架以鋼筋混凝土為主要原料添加其它輕骨材料凝合而成。具有色澤、紋理逼真;堅固耐用;免維護;防偷盜;節省木材;節省費用等優點,與自然生態環境搭配非常和諧。仿木仿石園林景觀產品既能滿足園林綠化設施或戶外休閑用品的實用功能又美化了環境。
停子是供人歇息的場所,也是園林中重要的點景建筑。亭,在古時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釋名》
亭(涼亭)是一種中國傳統建筑,源于周代。多建于路旁,供行人休息、乘涼或觀景用,園中之亭,應當是自然山水或村鎮路邊之亭的“再現”。
亭一般為開敞性結構,沒有圍墻,頂部可分為六角、八角、圓形等多種形狀。因為造型輕巧,選材不拘,布設靈活而被廣泛應用在園林建筑之中。
《新構亭臺,示諸弟侄》
[唐] 白居易
平臺高數尺,臺上結茅茨。
東西疏二牖,南北開兩扉。
蘆簾前后卷,竹簟當中施。
清冷白石枕,疏涼黃葛衣。
開衿向風坐,夏日如秋時。
嘯傲頗有趣,窺臨不知疲。
東窗對華山,三峰碧參差。
南檐當渭水,臥見云帆飛。
仰摘枝上果,俯折畦中葵。
足以充饑渴,何必慕甘肥。
況有好群從,旦夕相追隨。
樓是指兩層以上的大型建筑物。樓在建筑組群中常居于次要位置,處于建筑組群的后一列后左右箱的維修。《說文》云:重屋曰樓。《爾雅》云:陜而修曲為“樓”。言窗牖虛開,諸孔慺慺然也。造式,如堂高一層者是也。
樓是兩重以上的屋,故有“重層曰樓”之說。樓的位置在明代大多位于廳堂之后,在園林中一般用作臥室、書房或用來觀賞風景。由于樓高,也常常成為園中的一景,尤其在臨水背山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咸陽城西樓晚眺》
[唐] 許渾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軒與亭相似,同是供游人休息、納涼、避雨與觀賞四周美景的地方。多置于高敞或臨水之處,用作觀景的小型單體建筑。軒式類車,取軒軒欲舉之意,宜置高敞,以助勝則稱。——《園冶》
園林中的軒與亭相似,也是古典園林中起點景作用的小型建筑物。多居高臨下,于下處仰望,似有升騰飛動之感。
《項脊軒志》(節選)
[明] 歸有光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堦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廊是鏈接兩個建筑物之間的通道。上有頂棚,以柱支撐,用以遮陽、避雨,便于人們游走過程中觀賞景物。
榭者,藉也。藉景而成者也。或水邊,或花畔,制亦隨態。——《園冶》
謝多指水榭,石臨水而建,供人們休息、觀景的建筑。依靠周圍景色建謝,且平臺的一部分伸出水面。
榭,一種借助于周圍景色而見長的園林休憩建筑。臨水或局部或全部建筑于水上的建筑稱水榭,用以休憩和觀賞水景。
其特點是在水邊架一平臺,一半伸入水中,一半架于岸邊,上建亭形建筑物,四周柱間設欄桿或美人靠,臨水一面特別開敞。有時其臺上的建筑,內圈以漏窗粉墻和圓洞落地罩加以分隔,外圍成回廊,四周立面開敞、簡潔、輕快,成為人們在水邊休息和觀景的好地方。
水榭的主要功能是用來點綴水景,供游人觀賞水景,在旅游中亦常作茶室之用,游人在此一方面可休息納涼,另一方面還可品茗觀景,一舉多得,所以它是駐足觀賞水景的理想之地。
《賀新郎·絕頂規危榭》
[宋] 劉克莊
絕頂規危榭。跨高寒、鳥飛不過,云生其下。斤斸無聲人按堵,翕曶青紅變化。覽城郭、山川如畫。閣老鳳樓修造手,笑談間、凌云廈。臺上景,買無價。
唾壺麈尾登臨暇。似當年、滁陽太守,歐陽公也。傾倒贛江供硯滴,判斷雪天月夜。更喚取、鄒枚司馬。銅雀凌歊歌舞散,訪殘磚、斷甓無存者。馀翰墨,被風雅。
亭(涼亭)是一種中國傳統建筑,源于周代。多建于路旁,供行人休息、乘涼或觀景用,園中之亭,應當是自然山水或村鎮路邊之亭的“再現”。
亭一般為開敞性結構,沒有圍墻,頂部可分為六角、八角、圓形等多種形狀。因為造型輕巧,選材不拘,布設靈活而被廣泛應用在園林建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