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
小型多功能除雪車,小型掃雪車,小型液壓掃雪車,汽油型掃雪車 |
面向地區 |
全國 |
清掃方式 |
駕駛式清掃 |
是否可定制 |
是 |
大工作效率 |
6000平方/時 |
類型 |
駕駛式掃地機 |
冬季作業時,小型封閉式除雪車駕駛艙內容易因內外溫差產生霧氣,擋風玻璃也可能結霜,嚴重影響操作手視線。以下是針對性的除霜除霧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幫助確保作業安全:
一、作業前:預除霜與設備檢查
1. 預除霜操作
物理清除為主:
作業前若發現擋風玻璃、側窗結霜,先用塑料刮雪板或軟質毛刷清除表面厚霜(禁止用金屬工具,以免刮傷玻璃)。
對頑固薄霜,可噴玻璃除霜劑(含甲醇成分,能快速融化冰霜),等待 1-2 分鐘后用干凈抹布擦凈。
啟動暖風預熱:
上車后立即啟動發動機,開啟暖風系統(調至外循環模式),將出風口對準擋風玻璃和側窗,溫度調至高(25-30℃),風速調至大檔位,利用熱風快速融化殘留霜層。
提示:柴油機型預熱時間較長,可提前 10 分鐘啟動發動機,避免冷啟動后直接高負荷使用暖風導致電瓶虧電。
2. 檢查除霧功能
測試空調壓縮機除霧功能:按下 AC 按鍵(部分車型除霧模式自動啟動壓縮機),利用制冷除濕原理降低車內濕度,減少霧氣生成。
檢查通風口是否通暢:確保擋風玻璃下方的除霧出風口無雜物遮擋(如積雪、工具等),避免影響出風量。
二、作業中:持續防霧與動態調整
1. 控制駕駛艙濕度
減少濕氣來源:
操作手避免在駕駛室內飲食、使用濕毛巾,減少人為增加空氣濕度。
若衣物潮濕,及時更換干爽衣物,或放置于暖風出風口烘干(注意遠離電器元件)。
合理使用循環模式:
初期除霧:開啟外循環,引入車外干燥空氣(冬季外界空氣濕度較低),同時排出車內濕氣,約 5-10 分鐘后霧氣減少。
持續防霧:霧氣基本清除后,切換為內循環保持溫度,但需每隔 15-20 分鐘切回外循環 1-2 分鐘,避免車內空氣過于渾濁。
2. 動態調整風向與溫度
風向設置:將空調出風口調至擋風玻璃 + 側窗模式(部分車型有除霧圖標),確保熱風直接吹向易起霧的玻璃區域。
溫度平衡技巧:若單一使用高溫熱風除霧,可能導致玻璃內外溫差過大加劇結霜,可嘗試混合冷熱風(如將溫度調至 20-22℃,風速中等),既能除霧又避免玻璃驟熱。
示例:當外界氣溫 - 10℃,車內溫度可保持在 15-18℃,通過風量(2-3 檔)和外循環頻率(每 10 分鐘開啟 2 分鐘)平衡濕度與溫度。
3. 臨時應急措施
若突發大面積起霧且暖風效果滯后,可臨時用防霧濕巾(含表面活性劑,形成防霧膜)擦拭玻璃內側,效果可持續 2-3 小時。
打開車頂通風窗(如有),留一條 1-2cm 縫隙,促進車內空氣流通,減少濕氣聚集(注意風速不宜過大,避免駕駛艙過冷)。
三、作業后:預防次日結霜
1. 停車前預處理
作業結束停車前,先關閉暖風,保持空調風機運行 2-3 分鐘,利用自然風干燥蒸發器和通風管路,減少內部濕氣殘留(可降低次日啟動時的霧氣生成)。
若駕駛室內濕度較高(如操作手衣物潮濕),可放置活性炭包或吸濕袋,吸收剩余水汽。
2. 駐車防霜技巧
覆蓋擋風玻璃:露天停放時,在擋風玻璃外側覆蓋防霜布或大垃圾袋,用雨刮器固定,次日清晨直接掀開即可避免結霜(尤其適合 - 5℃以上環境)。
化學預防:傍晚收車后,用稀釋后的除霜劑(按 1:1 比例兌水)噴涂玻璃外側,形成防霜保護層,次日清晨不易結冰。
室內停放:盡量將車輛停入暖庫(溫度≥0℃),避免玻璃接觸低溫環境,從根源上防止結霜。
四、特殊場景應對
1. 極端低溫(-20℃以下)
若玻璃內側出現結冰現象,禁止直接用熱風猛吹,易導致玻璃炸裂。應先啟動發動機怠速預熱 10-15 分鐘,待水溫上升至 40-50℃后,再開啟低風速暖風(1 檔)緩慢加熱玻璃,同時配合外循環引入干燥空氣。
車內可備小型電暖風機(插點煙器接口),輔助提升駕駛艙溫度,但需注意功率限制(≤120W),避免過載燒保險。
2. 頻繁進出駕駛室
操作手若需頻繁上下車(如檢查除雪效果),每次上車后及時關閉車門,減少外界冷空氣帶入。上車后可先搓手、跺腳驅散身上寒氣,避免濕冷衣物快速增加車內濕度。
五、設備維護與耗材準備
1. 定期保養空調系統
每年秋季(入冬前)更換空調濾芯,清除濾芯上的灰塵、樹葉等雜物,避免堵塞影響出風量和空氣質量。
檢查空調壓縮機皮帶松緊度,低溫下橡膠皮帶易松弛,若出現打滑異響需及時調整或更換。
2. 除霜除霧耗材
隨車攜帶物品:
塑料刮雪板、防霧濕巾、玻璃除霜劑(500ml 裝)
備用空調濾芯(應對突發堵塞)、紙巾或干抹布
提示:除霜劑屬于易燃品,需存放于駕駛艙外的工具箱,遠離熱源和明火。
大型封閉式除雪車與小型封閉式除雪車在設計定位、功能配置及應用場景上有顯著差異,主要區別如下表所示:
一、核心參數對比
維度 大型封閉式除雪車 小型封閉式除雪車
車身尺寸 車長 6~10 米,車寬 2.5~3.5 米,車高 3~4 米 車長 3~5 米,車寬 1.5~2 米,車高 2~2.5 米
重量 8~20 噸(空載) 1~3 噸(空載)
動力類型 柴油發動機(功率 100~300 馬力) 柴油 / 電動(功率 20~50 馬力)
作業速度 5~20 公里 / 小時(取決于積雪厚度) 3~12 公里 / 小時
續航能力 柴油版續航 8~12 小時,需外接燃油補給 柴油版續航 8~10 小時,電動版續航 4~6 小時
二、作業能力與功能差異
1. 積雪處理規模
大型車:
清掃效率:每小時可處理5000~20000 平方米積雪(相當于 50~200 名人工效率),適合高速公路、機場跑道等大面積場景。
核心配置:
前置超寬滾刷(寬度 2~3 米)或銑刨式除冰裝置,可破除 15 厘米以上壓實積雪或結冰層。
內置大容量集雪箱(容積 5~15 立方米)或直接通過管道將積雪輸送至運輸車輛,避免頻繁傾倒。
小型車:
清掃效率:每小時處理800~2000 平方米,適用于社區道路、人行道等小范圍場景。
核心配置:
前置中小型滾刷(寬度 0.8~1.8 米),搭配拋雪機(拋雪距離 5~8 米),適合清除 5~15 厘米厚積雪。
無集雪箱,需依賴自然堆雪或人工輔助清運。
2. 地形與場景適應性
大型車:
適用場景:
開闊空間:如城市主干道、高速公路、機場、大型工業園區。
惡劣條件:可在 - 30℃極寒環境或暴風雪中持續作業,應對積雪深度超 30 厘米的極端天氣。
局限性:
無法進入狹窄區域(如寬度<3 米的街巷),轉彎半徑需 5 米以上,靈活性受限。
小型車:
適用場景:
狹窄空間:如小區道路(寬度 2.5~4 米)、地下車庫(高度≥2.2 米)、校園小徑、商業步行街。
精細化作業:如路緣石縫隙、公交站臺、井蓋周邊等 “死角” 清理。
局限性:
不適合超厚積雪(>20 厘米)或結冰嚴重路面,需配合融雪劑或人工輔助。
3. 操控與舒適性
大型車:
駕駛室配置:
配備空氣懸浮座椅、多視角監控系統(含盲區監測)、自動除霜玻璃,長時間作業疲勞度低。
支持智能聯動控制:如滾刷轉速、拋雪方向可通過 GPS 定位自動調節,適應不同路段需求。
操作門檻:需駕駛員(持 B 級以上駕照),培訓周期較長(約 1 周)。
小型車:
駕駛室配置:
基礎版配備加熱座椅、空調,款可選裝小型觸控屏(顯示作業數據)。
采用輕便式操控桿,類似農機操作邏輯,普通人員經 1~2 小時培訓即可上手。
操作門檻:通常只需 C 級駕照或設備操作證,適合物業、社區等非團隊使用。
三、成本與維護差異
維度 大型封閉式除雪車 小型封閉式除雪車
采購成本 80 萬~300 萬元 / 臺(含附件) 10 萬~50 萬元 / 臺(含附件)
使用成本 油耗 20~50 升 / 小時,年均維護費 5 萬 + 元 柴油版油耗 5~8 升 / 小時,電動版充電成本約 20 元 / 天
維護復雜度 需團隊定期保養(如液壓系統、發動機) 常規保養可由用戶自行完成(如更換機油、清理滾刷)
周期 5~8 年(依賴作業頻率) 2~4 年(社區 / 物業場景)
四、典型應用場景對比
大型車典型場景
高速公路除雪:
如京哈高速冬季作業,單臺大型除雪車搭配 2 臺運輸車輛,可在 6 小時內完成 50 公里雙向車道的積雪清理,保障通行安全。
機場應急除雪:
機場大型除雪車配備紅外熱成像系統,可快速識別跑道結冰區域,配合加熱滾刷實現 “即掃即融”,確保航班準點率。
小型車典型場景
社區精細化除雪:
上海某物業使用小型電動除雪車,每天清晨 2 小時內完成 10 個小區的人行道清掃,噪音低于 65 分貝,不擾民且效率是人工的 8 倍。
景區環保除雪:
九寨溝景區采用電動小型除雪車,零排放特性避免污染自然環境,同時可在棧道(寬度 1.8 米)等狹窄區域作業,保護生態的同時保障游客通行。
五、如何選擇?
選大型車的場景
需處理超大面積積雪(如單場作業面積>10 萬平方米)。
作業環境復雜(如高速公路、陡坡、多彎道的主干道)。
追求連續作業(如 24 小時應急除雪)。
選小型車的場景
作業區域空間受限(如小區、步行街、地下車庫)。
需靈活調度(如多地點分散作業)或精細化清理。
預算有限或屬于非除雪團隊(如物業、學校后勤)。
總結
大型與小型封閉式除雪車形成 “互補型除雪體系”:
大型車是城市除雪的 “主力”,主攻規?;⒏邚姸茸鳂I;
小型車則是 “毛細血管” 中的 “精銳小隊”,解決大型設備難以觸及的末端需求。
實際應用中,兩者結合可實現從 “主干道快速疏通” 到 “背街小巷深度清潔” 的全場景覆蓋,大化提升冬季道路通行效率。
封閉式除雪車的續航能力受車型、動力類型、作業強度及環境溫度等因素影響,不同配置差異較大。以下是詳細分析:
一、按動力類型劃分的續航能力
1. 柴油動力封閉式除雪車
核心特點:依賴燃油驅動,續航穩定性強,適合長時間、高強度作業。
續航表現:
大型車:油箱容量通常為 200~500 升,空載油耗約 20~50 升 / 小時(作業時油耗增加 30%~50%),連續作業續航約 8~12 小時。例如,一臺 300 馬力的大型除雪車在高速公路除雪時,每小時油耗約 40 升,滿油狀態可工作 10 小時,覆蓋約 200 公里路段。
小型車:油箱容量 20~100 升,油耗 5~15 升 / 小時,續航約 6~10 小時。如某小型柴油除雪車(功率 30 馬力)在社區作業,每小時油耗 8 升,80 升油箱可支持 10 小時連續清掃。
續航擴展:
大型車可外接燃油補給車,實現 “邊作業邊加油”,適合應急搶險等長時間任務。
低溫環境下需使用 - 10#/-35# 柴油,避免燃油凝固影響續航。
2. 電動 / 混動動力封閉式除雪車
核心特點:依賴電池或 “燃油 + 電池” 組合,環保性強,但續航受溫度影響顯著。
續航表現:
純電動車型:
小型車為主(如 1 噸級電動除雪車),搭載鋰電池組(容量 20~50kWh),常溫續航 4~6 小時,作業功率約 10~20kW(相當于 15~30 馬力)。例如,某電動除雪車在 - 5℃環境下,每小時耗電 8kWh,40kWh 電池可工作 5 小時,覆蓋約 10 萬平方米清掃面積。
低溫衰減明顯:-20℃時續航可能降至常溫的 60%~70%,需提前預熱電池或搭配備用電池組。
混動車型:
結合柴油發動機與電動機(如 “增程式” 設計),燃油作為主要動力,電池輔助驅動附件(如滾刷、拋雪機),綜合續航可達 10~15 小時,且低溫下穩定性優于純電動車型。
充電 / 補能效率:
小型電動車型支持快充(2~3 小時充滿),或更換電池組(5 分鐘內完成);
大型混動車型需依賴固定充電樁或移動充電車,補能便利性較低。
二、影響續航的關鍵因素
1. 作業強度與環境
積雪厚度:清除 20 厘米厚積雪時,設備負載增加,油耗 / 電耗提升 30%~50%,續航相應縮短。例如,同一款小型除雪車在 5 厘米積雪中可工作 8 小時,而在 20 厘米積雪中僅能工作 5 小時。
地形復雜度:爬坡或頻繁轉彎會增加動力消耗,山區作業續航可能比平地減少 20%~30%。
環境溫度:
柴油車:-30℃時發動機效率下降,油耗增加 10%~15%,續航縮短約 1~2 小時;
電動車:-10℃以下電池活性降低,續航可能減少 20%~40%(具體視電池技術而定)。
2. 設備配置與負載
附加功能:配備加熱滾刷、融雪劑撒布裝置等附件時,額外消耗動力,續航減少 10%~20%。例如,帶加熱功能的大型除雪車,每小時多消耗 5~8 升燃油,續航從 10 小時降至 8~9 小時。
集雪箱容量:大型車集雪箱滿載后需運輸傾倒,雖不直接影響 “行駛續航”,但會中斷作業流程,等效降低連續作業能力。
三、典型車型續航對比
車型類型 動力類型 續航能力(連續作業) 適用場景續航需求
大型高速公路除雪車 柴油 8~12 小時 單日需完成 200 公里以上路段清掃
機場除冰車 柴油 / 混動 6~8 小時(含除冰作業) 需在航班間隙快速完成跑道清潔
社區小型除雪車 電動 4~6 小時(常溫) 單日完成 5~10 個小區循環清掃
景區電動除雪車 電動 / 混動 5~8 小時(含低溫環境) 需在 8 小時內完成全園步道清理
四、提升續航的實用方案
柴油車優化:
采用輕量化設計(如鋁合金車身),降低空載油耗;
配備智能節油系統,根據作業負載自動調節發動機功率。
電動車升級:
搭載耐低溫電池(如磷酸鐵鋰 + 溫控系統),-20℃時續航保持率提升至 80%;
采用 “車網互動”(V2G)技術,作業間隙利用電網快速補能。
作業調度優化:
大型車采用 “接力式” 作業,多車分段負責不同區域,避車過度消耗;
小型車搭配移動充電 / 加油車,在作業現場快速補能,延長實際工作時間。
封閉式駕駛掃雪車的作業效率主要體現在操控性、連續作業能力、復雜場景適應性、多功能集成性及人機協作優化等方面,以下是具體體現:
一、操控性與視野優勢
全景視野與操作
封閉式駕駛室采用大面積防霧玻璃 + 多角度后視鏡設計,駕駛員可清晰觀察設備前端掃雪裝置(如滾刷、推雪鏟)的作業位置,控制行進路線和除雪范圍,避免漏掃或重復作業。
對比開放式設備(如人工手持掃雪機),駕駛員無需頻繁調整身體姿勢觀察作業區域,操作更穩定。
自動化控制系統
高配車型配備智能操控面板,可一鍵調節掃雪裝置的高度、轉速、角度等參數(如滾刷傾斜角度適應路肩積雪),快速切換作業模式(如 “薄雪清掃” 或 “厚雪拋投”),減少手動調試時間。
部分車型支持GPS 定位與路徑規劃,按預設路線自動作業,避免遺漏區域(如公交站、路口)。
二、連續作業能力與耐力提升
抗惡劣天氣干擾
封閉式駕駛室的恒溫環境(空調制熱)可避免駕駛員因低溫導致的肢體僵硬、反應遲緩,維持穩定操作狀態,連續作業時長可達 4~8 小時(開放式設備通常僅能堅持 1~2 小時)。
例如,在 - 20℃的極寒天氣中,封閉式掃雪車可全天候作業,而開放式設備需頻繁停機讓駕駛員取暖。
減少非作業時間損耗
駕駛員無需穿戴 / 脫卸厚重防寒裝備(如防寒服、護目鏡),上車即可啟動作業;作業中無需因風雪遮擋視線而停車清理玻璃,節省準備和中斷時間。
設備自帶儲物空間(如駕駛室后備箱)可存放工具、燃油添加劑等,減少往返補給點的頻次。
三、復雜場景適應性與作業
應對多樣化積雪條件
厚雪場景:搭載大功率拋雪機的封閉式車型可將積雪拋投至 10~20 米外(開放式設備通常僅能推雪或短距離拋雪),快速清除主干道厚積雪。
結冰路面:通過駕駛室操控前置破冰輥或后置撒鹽裝置,同步完成破冰和防滑處理,避免傳統人工先破冰后掃雪的分步作業損耗。
彎道 / 窄路:駕駛員可通過轉向和掃雪裝置角度調節(如側置滾刷貼靠路緣),清除傳統設備難以觸及的邊角積雪(如人行道與機動車道交界處)。
高速作業與交通影響小化
在高速公路等場景中,封閉式掃雪車可保持15~30 公里 / 小時的作業速度(開放式設備通常僅能以 5~10 公里 / 小時低速行進),縮短單車道作業時間,減少交通管制時長。
部分車型支持多車聯合作業(如前車載滾刷掃雪、后車帶推雪鏟收雪),通過駕駛室間通信協調動作,提升集群作業效率。
四、多功能集成與一機多用
模塊化快速切換
駕駛室操控系統支持掃雪裝置快速換接:例如,30 分鐘內可從 “滾刷掃雪模式” 切換為 “推雪鏟除冰模式” 或 “撒布機融雪模式”,適應降雪量變化(如小雪轉暴雪時,從清掃轉為拋雪 + 撒鹽)。
部分車型配備液壓驅動多裝置聯動功能,如同時開啟滾刷掃雪和抽吸裝置收雪,直接將積雪輸送至隨行運輸車內,減少二次搬運環節。
兼顧多場景需求
在機場、港口等對凈空要求高的場景,封閉式掃雪車可搭載高溫吹雪裝置,通過駕駛室控制熱風噴射方向,快速融化結冰積雪,避免傳統機械掃雪可能遺留的殘雪影響航空器起降。
在居民區作業時,可切換至低噪音模式(如電動驅動 + 液壓靜音掃刷),通過駕駛室調節作業參數,既效率又減少擾民。
五、人機協作與管理優化
降低人工依賴
單臺封閉式掃雪車可替代10~20 名人工掃雪員的工作量,尤其在大面積積雪場景中(如廣場、停車場),無需組織大量人力,節省調度和管理成本。
駕駛員可通過駕駛室監控屏實時查看設備運行數據(如油耗、作業面積、故障預警),提前規劃維護和加油時間,避免突發停機影響效率。
夜間作業與應急響應
駕駛室配備強光照明系統(如 LED 大燈、車頂探照燈),支持 24 小時連續作業,滿足暴雪突襲時的夜間緊急除雪需求,比人工夜間作業更安全。
小型封閉式除雪車選擇汽油還是柴油動力,需結合使用場景、性能需求和維護成本等因素綜合考量。以下從多個維度對比分析,幫助判斷哪種更適合:
一、動力性能對比
維度 汽油發動機 柴油發動機
動力輸出 轉速高,但扭矩相對較小,適合輕載、高轉速場景。 轉速低,但扭矩更大,適合重載、高負荷作業(如厚積雪、結冰路面)。
啟動性能 低溫啟動相對容易(尤其搭配電啟動裝置),冬季預熱時間短。 低溫環境下啟動難度較高(柴油易凝固),需預熱或使用抗凝柴油,部分車型需加裝預熱裝置。
噪音水平 運轉噪音較低,適合城市街道、居民區等對噪音敏感的場景。 噪音較大,可能在夜間或市區作業時受限制。
二、燃油經濟性與續航
維度 汽油發動機 柴油發動機
燃油成本 油價通常柴油(以 2025 年為例,汽油價格約 8-9 元 / 升,柴油約 7-8 元 / 升),長期使用成本較高。 燃油經濟性更好,同等排量下油耗比汽油低 20%-30%,適合長時間作業。
續航能力 油箱容量通常較?。?-10 升),續航約 4-6 小時,適合小型區域或短時間作業。 油箱容量更大(10-20 升),續航可達 6-10 小時,適合大面積除雪任務。
燃油獲取 加油站覆蓋廣,加油便捷,尤其適合分散作業場景。 部分偏遠地區加油站可能較少,需提前規劃加油點。
三、維護與耐用性
維度 汽油發動機 柴油發動機
維護成本 結構簡單,保養周期較短(通常每 50-100 小時保養一次),配件成本低。 結構復雜(如配備渦輪增壓),保養周期較長(每 100-200 小時保養一次),但單次保養成本較高(如柴油濾芯更換費用更高)。
耐用性 適合輕負荷、短時間作業,長期重載易導致發動機磨損。 耐磨損性更強,適合高強度、長時間作業,使用壽命通常比汽油機型長 30%-50%。
故障風險 故障率較低,維修技術成熟,配件易獲取。 對燃油品質要求高(需使用清潔柴油),劣質燃油易導致噴油嘴堵塞等故障。
小型掃雪車(如小型封閉式除雪車)的輪胎選擇和維護對作業效率與安全性至關重要。以下從輪胎類型、性能要求、適用場景、維護要點等方面詳細說明:
一、小型掃雪車輪胎的核心性能要求
掃雪車作業環境多為冰雪、濕滑、低溫路面,輪胎需滿足以下特性:
強抓地力:防止打滑,尤其在積雪、結冰路面需可靠牽引力。
耐低溫性:橡膠材質在 - 20℃以下不硬化、脆裂,保持彈性。
抗磨損:應對碎石、雜物等復雜路況,延長使用壽命。
自清潔能力:胎紋設計需不易卡積雪,避免影響抓地力。
二、常見輪胎類型及適用場景
1. 雪地輪胎(冬季胎)
特點:
胎面采用硅化合物配方,低溫下仍柔軟,增強冰面附著力。
胎紋深且密集(花紋溝深≥4mm),呈鋸齒狀或刀槽花紋,可刺破薄冰、抓取積雪。
部分帶金屬釘(雪地釘胎),但需注意部分地區禁止使用(如城市道路)。
適用場景:
主要用于積雪厚度>5cm、頻繁結冰的區域(如北方嚴寒地區)。
作業時需注意:釘胎可能損傷瀝青路面,在硬質積雪或結冰路面使用。
2. 全季節輪胎(通用胎)
特點:
胎紋設計兼顧排水和抓地,中等深度(花紋溝深約 6-8mm),含橫向 + 縱向溝槽,可排出積雪和水分。
橡膠配方中性,-10℃以上性能穩定,低溫下略硬但仍有一定彈性。
適用場景:
適合**降雪量較小、氣溫 - 5℃至 10℃**的地區(如南方冬季或北方初冬 / 初春)。
優點:無需頻繁更換輪胎,經濟性好;缺點:積雪過深時抓地力不足。
3. 防滑鏈輔助(應急方案)
類型:
鋼鏈型:耐磨、抓地力強,適合極端冰雪路面,但對輪胎磨損較大。
橡膠鏈 / 牛筋鏈:輕便、靜音,對輪胎友好,適合輕度積雪(≤10cm)。
使用場景:
臨時應對突發大雪或結冰路段,安裝于驅動輪(如后輪),作業后需及時拆除(避免高速行駛損壞輪胎)。
三、輪胎規格與安裝要點
1. 規格選擇
參考車輛說明書標注的輪胎尺寸(如 185/65 R15),選擇寬胎面 + 深花紋型號(如胎寬≥195mm),增大接地面積以提升穩定性。
示例:某小型掃雪車適配輪胎為 215/70 R16LT(LT 表示輕型載重胎),承載能力更強,適合裝載積雪的重量。
2. 安裝與胎壓
胎壓控制:
冬季胎壓略低于標準值(約降低 0.1-0.2Bar),增大輪胎接地面積,提升抓地力(如標準胎壓 2.5Bar,冬季可調整至 2.3Bar)。
但需注意:胎壓過低會導致輪胎異常磨損,需用胎壓表定期檢測(建議每日作業前檢查)。
輪胎換位:每作業 50-100 小時,前后輪交叉換位(非對稱花紋輪胎需按廠商指引),平衡磨損程度。
四、冬季使用維護要點
1. 作業前檢查
清除胎紋內石子、冰塊、積雪,避免異物影響抓地力或導致輪胎鼓包。
觀察胎側是否有裂紋、鼓包,低溫下橡膠變脆,破損風險更高,如有問題立即更換。
2. 作業中注意事項
避免急加速 / 急剎車:雪地輪胎抓地力有限,猛踩油門或剎車易打滑,需平穩操作。
繞行尖銳物體:避開路面碎玻璃、金屬屑等,防止扎胎(掃雪車作業時可能卷入雜物)。
控制時速:雪地行駛時速建議≤20km/h,轉彎時減速至 10km/h 以下,減少側滑風險。
3. 作業后保養
用清水沖洗輪胎(避免用熱水直接沖,防止胎面橡膠驟熱開裂),清除鹽、融雪劑等腐蝕性物質(尤其北方城市道路常用融雪劑)。
停放時避免接觸油污、化學溶劑(如柴油、防凍液),防止胎面老化。
五、輪胎更換周期與判斷
磨損極限:胎紋深度<2mm 時需更換(可通過磨損指示塊判斷:胎紋內凸起的小方塊,與花紋平齊時需換胎)。
老化更換:輪胎使用超過 5 年(即使磨損不嚴重),橡膠會自然老化開裂,需及時更換。
提示:雪地胎建議每年入冬前檢查,連續使用 3-4 個冬季后性能下降,需評估更換。
六、特殊場景應對
1. 松軟厚雪(>15cm)
使用雪地胎 + 防滑鏈組合,或更換為寬幅越野胎(如 AT 胎),增加浮力避免陷車。
降低胎壓至 2.0Bar 左右,提升輪胎 “浮雪” 能力。
2. 壓實冰面(黑冰路面)
安裝細釘雪地胎(需符合當地法規),或使用帶防滑板的輪胎(胎面加裝金屬齒片),增強破冰能力。
全國封閉式多功能小型掃雪車SSJ18-18熱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