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
封閉式掃雪車,汽油型掃雪車,多功能掃雪車,北京除雪車 |
面向地區 |
全國 |
清掃方式 |
駕駛式清掃 |
是否可定制 |
是 |
大工作效率 |
6000平方/時 |
類型 |
駕駛式掃地機 |
封閉式除雪車在冬季低溫環境下,續航能力普遍面臨燃油效率下降、電池性能衰減等問題。以下是針對不同動力類型車輛的續航提升方案,結合技術優化與作業管理,全面增強冬季作業穩定性:
一、柴油動力除雪車:優化燃油系統與熱管理
1. 燃油標號適配與油路保溫
選擇低凝點燃油:
-10℃至 - 20℃環境使用 **-10# 柴油 **,-25℃以下使用 **-35# 柴油 **,避免燃油凝固堵塞油路。
示例:某大型除雪車在 - 25℃地區改用 - 35# 柴油后,啟動時間縮短 50%,油耗降低 8%。
油路加熱技術:
加裝電加熱油管或水套加熱裝置(利用發動機余熱),維持燃油流動性。例如,低溫環境下油管溫度保持在 5℃以上,可減少燃油粘度導致的泵送阻力,提升燃油效率 5%~10%。
2. 發動機熱管理升級
預熱啟動系統:
安裝發動機預熱器(如電加熱水套或燃油加熱器),啟動前將冷卻液溫度提升至 30℃~40℃,降低冷啟動磨損,同時使發動機更快進入工作區間,縮短 “怠速熱機” 時間(可減少怠速油耗 1~2 升 / 小時)。
智能溫控風扇:
采用電控硅油風扇或電磁風扇,根據發動機溫度動態調節風扇轉速,避免低溫下過度散熱導致的能量浪費。測試顯示,該技術可使發動機水溫維持在 85℃~95℃理想區間,油耗降低 5%~8%。
3. 潤滑系統低溫適配
更換低粘度潤滑油:
冬季使用5W-30 或 0W-40 全合成機油(替代常規 10W-40 機油),降低低溫運轉阻力。實驗數據顯示,-15℃時低粘度機油可使發動機內阻減少 12%,等效提升續航約 1 小時。
齒輪箱與液壓系統保溫:
對變速箱、液壓油箱加裝保溫棉或電加熱膜,維持油溫在 20℃以上,避免液壓油粘稠導致的動力傳遞損耗(可減少液壓系統能量損失 15%~20%)。
二、電動 / 混動除雪車:電池溫控與補能策略
1. 電池低溫性能優化
主動溫控系統:
采用液冷 + 加熱一體化溫控方案(如 PTC 加熱器或熱泵系統):
充電前預熱電池至 5℃~10℃,提升充電效率(快充時間縮短 30%);
作業中維持電池溫度在 15℃~25℃,減緩容量衰減。實測數據:-20℃環境下,帶溫控系統的鋰電池續航保持率從 60% 提升至 80%。
電池類型選擇:
采用磷酸鐵鋰電池(耐低溫性優于三元鋰),或升級為固態電池(-30℃容量保持率超 90%,但成本較高)。
2. 補能模式創新
移動充電車應急支援:
配置搭載柴油發電機的移動充電車(如 50kWh 儲能模塊),作業現場提供快充服務。例如,小型電動除雪車電量耗盡前 1 小時,移動車可補充 20kWh 電量,延長作業時間 2.5 小時。
換電模式普及:
針對標準化小型車型,推行 “電池租賃 + 快速換電” 模式(5 分鐘內完成換電)。某社區除雪車隊采用該方案后,單日作業時長從 4 小時提升至 8 小時,無需等待充電。
3. 混動系統能量管理
增程式策略:
混動車型在低溫下以燃油驅動為主(避免電池過度放電),僅用電機驅動低功率附件(如照明、儀表盤)。實測顯示,-15℃時該策略可使電池能耗降低 40%,綜合續航從 10 小時延長至 13 小時。
制動能量回收增強:
優化動能回收系統,在坡道行駛時提升能量回收率至 25%(常規為 15%),轉化為額外續航里程(每 10 公里回收能量可支持作業約 5 分鐘)。
三、通用型續航提升方案:結構設計與作業管理
1. 車身輕量化與空氣動力學
材料升級:
采用鋁合金車架、碳纖維集雪箱等輕量化部件,降低整車質量(減重 10%~15%),使油耗 / 電耗同步降低 8%~12%。例如,某 10 噸級大型除雪車減重 1.5 噸后,每小時油耗從 40 升降至 35 升。
流線型設計:
優化駕駛室與除雪裝置的外形,降低風阻系數(如將風阻系數從 0.6 降至 0.4),高速行駛時能耗減少 10%~15%,等效延長續航 1~2 小時。
2. 作業流程智能化
路徑規劃系統:
通過 GPS+GIS 技術預規劃優作業路線,避免重復行駛或繞路。某城市除雪車隊應用該系統后,單日作業里程減少 18%,燃油消耗降低 15%,續航等效提升約 2 小時。
負載動態調節:
安裝傳感器實時監測積雪厚度,自動調整滾刷轉速、拋雪力度等參數。例如,在 5 厘米薄雪時降低滾刷轉速至 800rpm(常規 1200rpm),能耗減少 25%,續航從 6 小時延長至 8 小時。
3. 預熱與保溫措施
駕駛室余熱利用:
將發動機冷卻水余熱引入駕駛室供暖,替代立燃油加熱器,減少額外油耗(可節省燃油 1~2 升 / 小時)。
關鍵部件預啟動:
作業前 30 分鐘啟動液壓泵、轉向系統等,利用怠速運轉預熱機械部件,避免正式作業時因冷啟動導致的動力損耗。
四、極端低溫環境的特殊方案
1. 燃油車輔助啟動裝置
火焰預熱塞:
在柴油發動機進氣歧管加裝火焰預熱塞,-30℃以下環境可快速提升進氣溫度,確保啟動成功率(啟動時間從 10 分鐘縮短至 2 分鐘)。
雙油箱切換系統:
配置主油箱(-35# 柴油)與副油箱(常溫柴油),啟動時使用副油箱燃油(流動性更好),待發動機升溫后切換至主油箱,減少低溫啟動時的燃油浪費。
2. 電動車 “熱備模式”
低功耗保溫待機:
作業間隙不斷電,維持電池溫度在 5℃左右(功耗約 1kWh / 小時),避免完全冷卻后重新預熱的能量消耗。例如,午休 1 小時采用熱備模式,可節省重新預熱所需的 2kWh 電量,相當于增加 15 分鐘作業時間。
太陽能輔助補能:
在車頂安裝柔性太陽能板(功率 200~500W),作業間隙或停車時緩慢充電,-15℃晴天日均可補充 1~3kWh 電量,延長電動車型續航約 0.5~1 小時。
五、維護保養與人員培訓
1. 冬季專項維護
燃油系統清洗:入冬前清洗油箱、油管,清除水分與雜質,避免低溫結冰堵塞。
電池健康檢查:電動車需檢測電池單體電壓、內阻,更換性能衰減超 20% 的電池模組。
輪胎氣壓調整:將胎壓提升至標準值上限(如從 2.5Bar 升至 2.8Bar),降低滾動阻力,減少能耗 3%~5%。
2. 駕駛員操作培訓
低溫啟動規范:禁止長時間怠速熱機(建議不超過 5 分鐘),采用低速行駛代替原地熱車,減少燃油浪費。
能量管理意識:電動車型駕駛員需避免急加速、急剎車,平穩操作可使續航提升 10%~15%(相當于增加 0.5~1 小時作業時間)。
小型封閉式除雪車在冬季作業時,需特別注意設備性能維護、操作安全及環境適應性,以確保作業和設備壽命。以下是冬季作業的核心注意事項:
一、作業前:設備檢查與預熱
1. 動力系統維護
燃油選擇:
汽油機型:使用 - 10# 以上防凍汽油(低溫地區需根據低氣溫調整標號,如 - 20℃以下用 - 30#),避免燃油結冰堵塞油路。
柴油機型:根據氣溫選擇抗凝柴油(如 - 5℃用 - 10# 柴油,-15℃用 - 20# 柴油),避免柴油凝固導致啟動困難。
機油更換:冬季改用低黏度機油(如汽油機型用 5W-30,柴油機型用 0W-40),減少發動機阻力,提升低溫啟動性能。
電瓶保養:檢查電瓶電量,低溫下電瓶容量可能下降 50%,建議提前充電或更換老化電瓶,確保電啟動可靠。
2. 液壓與傳動系統
液壓油:更換為低溫液壓油(如 ISO VG 32),避免油液黏稠導致舉升、轉向遲緩。
傳動皮帶:檢查皮帶松緊度,低溫下橡膠易硬化,若有裂紋或松弛需及時更換,防止打滑影響動力傳輸。
3. 封閉駕駛艙準備
暖風系統:提前測試空調暖風功能,確保駕駛艙溫度適宜,避免操作手因寒冷影響反應速度。
除霜除霧:備足玻璃除霜劑,作業前清理擋風玻璃積雪,開啟除霧功能,視線清晰。
二、作業中:安全操作與效率優化
1. 啟動與預熱
冷啟動禁忌:避免冷啟動后立即高負荷作業,需怠速運轉 3-5 分鐘(柴油機型可延長至 5-8 分鐘),待水溫、油溫上升后再緩慢行駛。
預熱技巧:柴油車可使用駐車加熱器(如柴暖)預熱發動機,減少冷啟動磨損。
2. 行駛與除雪操作
低速慢行:冰雪路面摩擦系數低,行駛速度控制在 10-15km/h,轉彎時提前減速,避免急剎或急轉彎導致側滑。
負載控制:
避免一次性鏟裝過厚積雪(單次鏟雪厚度建議≤20cm),防止發動機過載或傳動系統損壞。
拋雪作業時,注意調整拋雪方向(避開行人、建筑物),避免飛濺積雪引發安全事故。
視野觀察:定期清理后視鏡、攝像頭積雪,必要時安排輔助人員引導,防止碰撞障礙物或行人。
3. 設備溫度監控
關注儀表盤水溫、油溫指示,若出現過熱(如水溫超過 90℃),需立即停車怠速降溫,避免發動機 “拉缸”。
柴油機型作業中若出現動力突然下降,可能是燃油管路結冰,可臨時使用燃油抗凝劑應急。
三、作業后:設備保養與停放
1. 及時清理積雪
作業結束后,立即用高壓水槍沖洗車身、底盤殘留的積雪和融雪劑(尤其注意輪胎縫隙、鏈條卡槽),防止鹽分腐蝕金屬部件。
檢查鏟斗、拋雪口是否有結冰或雜物堵塞,用木錘(非金屬工具)敲落冰塊,避免損傷部件。
2. 潤滑與防銹
對鉸接點、油缸活塞桿等活動部位涂抹低溫潤滑脂(如鋰基脂 - 30℃),防止凍住影響次日啟動。
金屬表面若有劃痕或銹跡,及時補涂防銹漆,避免融雪劑加速銹蝕。
3. 正確停放與防凍
室內停放:盡量停入暖庫(溫度≥0℃),若露天停放需覆蓋防水布,防止駕駛室玻璃結冰。
放水操作:若設備未添加防凍液,長期停放前需放空發動機、水箱及液壓系統中的冷卻水,避免凍裂管路。
電瓶保護:長時間不使用時,斷開電瓶負極或取出電瓶存放于室內,防止低溫虧電。
四、人員防護與應急措施
1. 操作手防護
穿戴防滑靴、防寒手套、反光工作服,作業中每 2 小時休息一次,避免長時間暴露在低溫環境中引發凍傷。
駕駛室內備足熱水、應急食品,防止突發被困時體力不支。
2. 應急備件與工具
隨車攜帶抗凝燃油添加劑、電瓶搭線、防滑鏈、鐵鍬等應急物品,若遇設備拋錨或陷車可快速處置。
提前規劃作業路線,確認附近加油站、維修點位置,保持通訊設備電量充足,便于緊急聯絡。
五、特殊場景應對
1. 極端低溫(-25℃以下)
柴油車需提前加注 - 35# 柴油,并啟動預熱系統(如電加熱水套),啟動后怠速運轉 10 分鐘再作業。
汽油車可混合使用燃油抗凝劑,同時縮短怠速預熱時間(避免燃油稀釋機油)。
2. 結冰路面作業
安裝防滑鏈或更換雪地輪胎,降低行駛速度至 5-8km/h,采用 “點剎” 方式減速,避免側滑失控。
使用拋雪功能而非鏟推,減少對冰層的沖擊,防止設備過載。
可選附件與多功能拓展
破冰輥:安裝于車頭下方,通過旋轉鋼齒破除 5 厘米以下結冰層,配合滾刷實現 “破冰 + 掃雪” 同步作業。
撒布機:后置小型融雪劑撒布裝置,容量 50~100 公斤,可通過駕駛室調節撒布寬度(2~5 米)和流量,應對結冰路面。
掃雪滾刷升級件:
橡膠毛刷:適合清掃瀝青路面,避免金屬滾刷對鋪裝層的磨損。
加熱滾刷:在 - 20℃以下極寒地區,通過電加熱防止積雪黏連滾刷,維持連續作業。
四、對比傳統人工與大型設備的優勢
維度 小型封閉式除雪車 人工掃雪 大型掃雪車
作業效率 800~2000㎡/ 小時 50~100㎡/ 小時 2000~5000㎡/ 小時
靈活性 可進入狹窄空間,轉彎半徑小 靈活但依賴人力耐力 需寬敞作業空間,轉彎困難
成本效益 單臺設備≈3~5 年人工成本 長期人工費用高,效率波動大 采購成本高,適合大規模場景
環境影響 電動款零排放,噪音低 無 柴油版噪音大、碳排放較高
精細化程度 可控制掃雪范圍,避免損傷綠植 人工可控但效率低 易碾壓路邊設施
五、選購建議與維護要點
1. 選型參考因素
作業面積:
小于 1 萬平方米:選電動款(如 20 馬力,續航 4 小時),兼顧環保與成本。
1 萬~5 萬平方米:可選柴油款(如 50 馬力),搭配拋雪機和撒布機,應對多樣化需求。
地形條件:
坡地或多彎道區域:選擇鉸接式車架車型,提升通過性。
光滑路面(如大理石鋪裝):配備橡膠滾刷和低轉速模式,避免打滑或損傷路面。
2. 維護與保養
日常檢查:作業后清理滾刷殘留積雪,檢查輪胎氣壓(冬季需適當提高胎壓至 2.5Bar)。
定期保養:
柴油發動機每 50 小時更換機油,電動款每月檢查電池組狀態。
液壓系統每季度更換濾芯,避免雜質影響掃雪裝置升降速度。
總結
小型封閉式除雪車以 “小身材、大效能” 填補了傳統除雪體系中的精細化作業空白,尤其在城市治理 “后一公里” 場景中不可或缺。其通過靈活操控、人機友好、功能集成的設計,將除雪效率提升至人工的 10 倍以上,同時降低勞動強度和管理成本,是現代智慧環衛的重要裝備之一。無論是應對突發降雪的應急響應,還是常態化的冬季保潔,這類設備都展現出顯著的實用價值。
全國封閉式多功能小型掃雪車SSJ18-18熱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