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
小型掃雪車,小型液壓除雪車,多功能掃雪車,北京掃雪車 |
面向地區 |
全國 |
清掃方式 |
駕駛式清掃 |
是否可定制 |
是 |
大工作效率 |
6000平方/時 |
類型 |
駕駛式掃地機 |
冬季作業時,小型封閉式除雪車駕駛艙內容易因內外溫差產生霧氣,擋風玻璃也可能結霜,嚴重影響操作手視線。以下是針對性的除霜除霧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幫助確保作業安全:
一、作業前:預除霜與設備檢查
1. 預除霜操作
物理清除為主:
作業前若發現擋風玻璃、側窗結霜,先用塑料刮雪板或軟質毛刷清除表面厚霜(禁止用金屬工具,以免刮傷玻璃)。
對頑固薄霜,可噴玻璃除霜劑(含甲醇成分,能快速融化冰霜),等待 1-2 分鐘后用干凈抹布擦凈。
啟動暖風預熱:
上車后立即啟動發動機,開啟暖風系統(調至外循環模式),將出風口對準擋風玻璃和側窗,溫度調至高(25-30℃),風速調至大檔位,利用熱風快速融化殘留霜層。
提示:柴油機型預熱時間較長,可提前 10 分鐘啟動發動機,避免冷啟動后直接高負荷使用暖風導致電瓶虧電。
2. 檢查除霧功能
測試空調壓縮機除霧功能:按下 AC 按鍵(部分車型除霧模式自動啟動壓縮機),利用制冷除濕原理降低車內濕度,減少霧氣生成。
檢查通風口是否通暢:確保擋風玻璃下方的除霧出風口無雜物遮擋(如積雪、工具等),避免影響出風量。
二、作業中:持續防霧與動態調整
1. 控制駕駛艙濕度
減少濕氣來源:
操作手避免在駕駛室內飲食、使用濕毛巾,減少人為增加空氣濕度。
若衣物潮濕,及時更換干爽衣物,或放置于暖風出風口烘干(注意遠離電器元件)。
合理使用循環模式:
初期除霧:開啟外循環,引入車外干燥空氣(冬季外界空氣濕度較低),同時排出車內濕氣,約 5-10 分鐘后霧氣減少。
持續防霧:霧氣基本清除后,切換為內循環保持溫度,但需每隔 15-20 分鐘切回外循環 1-2 分鐘,避免車內空氣過于渾濁。
2. 動態調整風向與溫度
風向設置:將空調出風口調至擋風玻璃 + 側窗模式(部分車型有除霧圖標),確保熱風直接吹向易起霧的玻璃區域。
溫度平衡技巧:若單一使用高溫熱風除霧,可能導致玻璃內外溫差過大加劇結霜,可嘗試混合冷熱風(如將溫度調至 20-22℃,風速中等),既能除霧又避免玻璃驟熱。
示例:當外界氣溫 - 10℃,車內溫度可保持在 15-18℃,通過風量(2-3 檔)和外循環頻率(每 10 分鐘開啟 2 分鐘)平衡濕度與溫度。
3. 臨時應急措施
若突發大面積起霧且暖風效果滯后,可臨時用防霧濕巾(含表面活性劑,形成防霧膜)擦拭玻璃內側,效果可持續 2-3 小時。
打開車頂通風窗(如有),留一條 1-2cm 縫隙,促進車內空氣流通,減少濕氣聚集(注意風速不宜過大,避免駕駛艙過冷)。
三、作業后:預防次日結霜
1. 停車前預處理
作業結束停車前,先關閉暖風,保持空調風機運行 2-3 分鐘,利用自然風干燥蒸發器和通風管路,減少內部濕氣殘留(可降低次日啟動時的霧氣生成)。
若駕駛室內濕度較高(如操作手衣物潮濕),可放置活性炭包或吸濕袋,吸收剩余水汽。
2. 駐車防霜技巧
覆蓋擋風玻璃:露天停放時,在擋風玻璃外側覆蓋防霜布或大垃圾袋,用雨刮器固定,次日清晨直接掀開即可避免結霜(尤其適合 - 5℃以上環境)。
化學預防:傍晚收車后,用稀釋后的除霜劑(按 1:1 比例兌水)噴涂玻璃外側,形成防霜保護層,次日清晨不易結冰。
室內停放:盡量將車輛停入暖庫(溫度≥0℃),避免玻璃接觸低溫環境,從根源上防止結霜。
四、特殊場景應對
1. 極端低溫(-20℃以下)
若玻璃內側出現結冰現象,禁止直接用熱風猛吹,易導致玻璃炸裂。應先啟動發動機怠速預熱 10-15 分鐘,待水溫上升至 40-50℃后,再開啟低風速暖風(1 檔)緩慢加熱玻璃,同時配合外循環引入干燥空氣。
車內可備小型電暖風機(插點煙器接口),輔助提升駕駛艙溫度,但需注意功率限制(≤120W),避免過載燒保險。
2. 頻繁進出駕駛室
操作手若需頻繁上下車(如檢查除雪效果),每次上車后及時關閉車門,減少外界冷空氣帶入。上車后可先搓手、跺腳驅散身上寒氣,避免濕冷衣物快速增加車內濕度。
五、設備維護與耗材準備
1. 定期保養空調系統
每年秋季(入冬前)更換空調濾芯,清除濾芯上的灰塵、樹葉等雜物,避免堵塞影響出風量和空氣質量。
檢查空調壓縮機皮帶松緊度,低溫下橡膠皮帶易松弛,若出現打滑異響需及時調整或更換。
2. 除霜除霧耗材
隨車攜帶物品:
塑料刮雪板、防霧濕巾、玻璃除霜劑(500ml 裝)
備用空調濾芯(應對突發堵塞)、紙巾或干抹布
提示:除霜劑屬于易燃品,需存放于駕駛艙外的工具箱,遠離熱源和明火。
可選附件與多功能拓展
破冰輥:安裝于車頭下方,通過旋轉鋼齒破除 5 厘米以下結冰層,配合滾刷實現 “破冰 + 掃雪” 同步作業。
撒布機:后置小型融雪劑撒布裝置,容量 50~100 公斤,可通過駕駛室調節撒布寬度(2~5 米)和流量,應對結冰路面。
掃雪滾刷升級件:
橡膠毛刷:適合清掃瀝青路面,避免金屬滾刷對鋪裝層的磨損。
加熱滾刷:在 - 20℃以下極寒地區,通過電加熱防止積雪黏連滾刷,維持連續作業。
四、對比傳統人工與大型設備的優勢
維度 小型封閉式除雪車 人工掃雪 大型掃雪車
作業效率 800~2000㎡/ 小時 50~100㎡/ 小時 2000~5000㎡/ 小時
靈活性 可進入狹窄空間,轉彎半徑小 靈活但依賴人力耐力 需寬敞作業空間,轉彎困難
成本效益 單臺設備≈3~5 年人工成本 長期人工費用高,效率波動大 采購成本高,適合大規模場景
環境影響 電動款零排放,噪音低 無 柴油版噪音大、碳排放較高
精細化程度 可控制掃雪范圍,避免損傷綠植 人工可控但效率低 易碾壓路邊設施
五、選購建議與維護要點
1. 選型參考因素
作業面積:
小于 1 萬平方米:選電動款(如 20 馬力,續航 4 小時),兼顧環保與成本。
1 萬~5 萬平方米:可選柴油款(如 50 馬力),搭配拋雪機和撒布機,應對多樣化需求。
地形條件:
坡地或多彎道區域:選擇鉸接式車架車型,提升通過性。
光滑路面(如大理石鋪裝):配備橡膠滾刷和低轉速模式,避免打滑或損傷路面。
2. 維護與保養
日常檢查:作業后清理滾刷殘留積雪,檢查輪胎氣壓(冬季需適當提高胎壓至 2.5Bar)。
定期保養:
柴油發動機每 50 小時更換機油,電動款每月檢查電池組狀態。
液壓系統每季度更換濾芯,避免雜質影響掃雪裝置升降速度。
總結
小型封閉式除雪車以 “小身材、大效能” 填補了傳統除雪體系中的精細化作業空白,尤其在城市治理 “后一公里” 場景中不可或缺。其通過靈活操控、人機友好、功能集成的設計,將除雪效率提升至人工的 10 倍以上,同時降低勞動強度和管理成本,是現代智慧環衛的重要裝備之一。無論是應對突發降雪的應急響應,還是常態化的冬季保潔,這類設備都展現出顯著的實用價值。
封閉式駕駛掃雪車是一種專為冬季除雪設計的機械設備,其封閉式駕駛室的設計在安全性、舒適性、作業效率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以下是具體分析:
一、安全性顯著提升
隔離惡劣環境
駕駛室采用全封閉結構,可有效阻擋風雪、低溫、飛石等外界干擾,避免駕駛員直接暴露在極端天氣中,降低凍傷、交通事故等風險。
例如,在強風降雪天氣中,開放式設備的駕駛員可能因視線受阻或身體受凍而操作失誤,而封閉式設計能提供穩定的操作環境。
強化防護性能
駕駛室通常配備高強度玻璃、防撞框架和隔音降噪材料,既能保護駕駛員免受碰撞傷害,又能減少作業時的噪音(如發動機轟鳴、掃雪裝置運轉聲)對聽力的損害。
部分車型還配備安全氣囊、緊急制動系統等汽車級安全配置,進一步提升作業安全性。
減少外部干擾
封閉式空間可避免無關人員(如行人、動物)與駕駛員直接接觸,降低操作過程中的突發干擾,尤其適合在人流密集的城市道路、校園、小區等場景使用。
二、舒適性大幅優化
恒溫環境控制
駕駛室標配空調系統(制熱 / 制冷),可根據外界溫度調節室內溫度,確保駕駛員在舒適的環境中長時間作業,減少疲勞感。
對比開放式掃雪設備(如傳統掃雪機),駕駛員無需穿戴厚重防寒裝備,操作更靈活便捷。
人性化設計細節
配備減震座椅、可調節方向盤、多功能儀表盤等,提升操作便利性;部分車型還提供儲物空間、杯架、USB 充電接口等,增強長時間作業的舒適性。
隔音設計可降低噪音至安全范圍(如≤85 分貝),減少駕駛員的聽覺疲勞和壓力。
三、作業效率與適應性增強
復雜場景作業
封閉式設計允許設備搭載更大型的掃雪裝置(如滾刷、拋雪機、推雪鏟等),且駕駛員可通過清晰的視野和的操控,在彎道、窄路、坡道等復雜路況下靈活作業,尤其適合清除積雪壓實后的冰層或厚雪堆。
例如,在高速公路除雪中,封閉式掃雪車可快速開辟車道,減少交通中斷時間。
延長作業時間
駕駛員無需頻繁因惡劣天氣中斷作業(如躲避風雪、取暖),可連續工作數小時,提升單位時間內的除雪面積。
在夜間或低溫環境下,恒溫駕駛室支持設備全天候作業,滿足應急除雪需求(如暴雪突襲后的緊急疏通)。
多功能集成能力
部分封閉式掃雪車支持模塊化改裝,可快速切換掃雪、除冰、撒鹽等功能模塊,適應不同降雪量和路面條件(如濕雪、干雪、結冰路面),實現 “一機多用”。
四、環保與節能優勢
減少能源浪費
封閉式駕駛室的密封性有助于保持發動機艙溫度,減少低溫環境下的燃油消耗(據測試,冬季封閉式設備油耗可比開放式降低 10%~15%)。
部分電動或混動車型的封閉式設計還可優化電池溫控,延長續航里程。
降低污染擴散
柴油動力的掃雪車在封閉式結構中可集成尾氣凈化裝置,減少作業時的廢氣排放(如 PM2.5、氮氧化物),尤其適合城市中心等環保要求高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