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
康熙霽紅釉瓷器,瓷器征集,古董拍賣,民國官窯瓷器 |
面向地區 |
全國 |
品牌 |
其它 |
材質 |
其它 |
擺掛形式 |
擺飾 |
表面工藝 |
印刷 |
尺寸 |
80*38cm |
風格 |
田園 |
工藝 |
雕刻 |
是否可定制 |
是 |
適用場景 |
家居 |
紋飾圖案 |
樓閣亭榭 |
造型 |
動物 |
創燒與傳承:霽紅釉,亦稱“鮮紅釉”、“祭紅釉”、“寶石紅釉”,創燒于明早期,明代永樂宣德時期達到藝術高峰,被譽為千窯一寶。因作為皇帝御用,并用于禮敬天地日月的名貴紅釉瓷,故又名“祭紅”。然而,霽紅釉的生產氣氛不易控制,制作繁復,且耗資,成品率極低,因此更為名貴。明末時期,霽紅釉的燒制技術一度失傳。清代康熙、雍正時期,在皇帝的支持和參與下,曾傾盡良工復燒霽紅,但在清乾隆后,霽紅釉的燒制再度失傳。
色澤與質感:康熙霽紅釉瓷器色澤厚重,不發亮,用料似較粗,色不勻,同一器面上有深有淺,似釉的層次較多。釉面光潤,不流釉,不脫口,不開片,無黑點、無色斑。其釉色深沉安定,瑩潤均勻,有一種高雅之感。
器型多樣:康熙霽紅釉瓷器的器型多樣,包括筆筒、觀音尊、鳳尾尊、琵琶尊等,既有大件器,也有小件文房用具。這些器型各具特色,造型規整,釉面勻凈。
用途廣泛:康熙霽紅釉瓷器不僅用于祭祀等活動,還作為文房用具和日用瓷等,廣泛應用于和的生活中。
燒制工藝:康熙霽紅釉瓷器的燒制工藝極為復雜,對燒成氣氛要求極嚴。古代窯工們為了配制出祭紅釉料,曾嘗試將黃金、珊瑚、瑪瑙、玉石等珍貴之物摻入釉料中,但往往因為溫度控制不好、氣氛、時間等因素稍有差異而導致燒制失敗。
制作特點:康熙霽紅釉瓷器胎體堅硬細密,釉層肥厚細潤。由于釉在高溫下流動性大,器物口沿處因釉薄而呈現自然白色,底部釉厚色濃甚至釉凝成堆。同時,由于施郎窯紅釉的器物在底足處理上都有刀削外足跟的做法,所以在一般情況下紅釉釉層不會流至器足或與墊餅粘連,從而形成特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