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飯樹葉提取物10:1南燭葉提取物天然南燭葉濃縮粉南燭葉浸膏包郵
產品名稱 |
南燭葉提取物,烏飯樹葉,天然南燭葉濃縮粉 |
面向地區 |
|
烏飯樹葉提取物 10:1 南燭葉提取物 天然南燭葉濃縮粉 南燭葉浸膏 包郵
【別名】南燭枝葉(《開寶本草》)。
?
【來源】為杜鵑花科植物烏飯樹的葉。8~9月采收,揀凈小枝及雜質,曬干。貯藏干燥處。
【規格】10:1
【生境分布】產江蘇、浙江等地。
【性狀】干燥葉呈長橢圓形至披針形,兩端尖銳,邊緣有疏細鋸齒,多向背面反卷,長2~6厘米,寬1~2.5厘米;革質而有光澤,上面暗棕色,主脈凹陷,下面棕色,主脈及側脈均顯著凸出;葉有短柄,多向后彎曲。質脆。氣弱,味澀而苦。
【化學成份】含卅一烷、無羈萜、表無羈萜醇、槲皮素、異葒草素、對-羥基桂皮酸、內消旋肌醇。
【性味】酸;澀;性平
【歸經】心;脾;腎經
【功能主治】益腸胃;主脾胃氣虛;久瀉;少食;腰膝乏力;須發早白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熬膏;或入丸、散。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止泄除睡,強筋力。
2.《日華子本草》:益腸胃,搗汁浸蒸,曬干服。
3.《本草匯言》:添精,涼血養筋。
4.《本草經疏》:南燭,《本經》言其味苦氣平,性,然嘗其味亦多帶微澀,其氣平者,平即涼也。《十劑》云,澀可去脫,非其味帶澀,則不能止泄,非其氣本涼,則不能變白。發者,血之余也,顏色者,血之華也,血熱則鬢發早白而顏枯藁;脾弱則困倦嗜臥而氣力不長;腎虛則筋骨軟弱而行步不前。入心涼血,入脾,入腎添精,其云卻老,非虛語矣。凡變白之藥,多是氣味苦寒,有妨脾胃,惟南燭氣味和平,兼能益脾。南燭同旱蓮草、沒食子、地黃、桑根、枸杞、山茱萸、何首烏)白蒺藜,為烏須發之圣藥,氣味和平,性復。除變白外,無他用。
南燭葉叫烏飯樹,又名南燭,古稱染菽。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2-6(9)m。多分枝,幼枝被短柔毛,老枝紫褐色。葉柄長2-8mm,通常無毛或被微毛。葉片薄革質,橢圓形、菱狀橢圓形、披針狀橢圓形,長4-9cm,寬2-4cm,先端銳尖,漸尖,基部楔形,寬楔形,邊緣有細鋸齒,表面平坦有光澤,側脈5-7對,斜伸至邊緣以內網結。枝葉酸澀,常入藥。
【分布】華東、中南至西南以及臺灣等地。
?
【來源】為杜鵑花科植物烏飯樹的葉。8~9月采收,揀凈小枝及雜質,曬干。貯藏干燥處。
【生境分布】產江蘇、浙江等地。
【產品性狀】棕黃色粉末
【產品規格】5:1??? 10:1
【植物性狀】干燥葉呈長橢圓形至披針形,兩端尖銳,邊緣有疏細鋸齒,多向背面反卷,長2~6厘米,寬1~2.5厘米;革質而有光澤,上面暗棕色,主脈凹陷,下面棕色,主脈及側脈均顯著凸出;葉有短柄,多向后彎曲。【化學成份】含卅一烷、無羈萜、表無羈萜醇、槲皮素、異葒草素、對-羥基桂皮酸、內消旋肌醇。
【性味】酸;澀;性平
【歸經】心;脾;腎經
【功能主治】益腸胃。主脾胃氣虛;久瀉;少食;腰膝乏力;須發早白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熬膏;或入丸、散。
?
查看全部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