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與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纖巧柔和。后期與正德器接近。花葉紋細而密,梵文圖案增多,龍紋纖細柔和,人物灑脫。款識為六字、四字楷書款都有。正德仍用國產料,前期用平等青,發色灰藍。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暈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質、釉質與弘治接近,氣泡密集。深腹碗、帶座器等流行。后期多見大器。紋飾常見的有鳳穿花、魚藻、獅子繡球、庭園嬰戲、樹石欄桿、蓮托八寶等,繪畫較弘治的粗。碗盤底心下蹋,碗出現雞心底。器底多見窯紅、粘砂、跳刀痕等現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書款,個別用“造”字。
隆慶朝由于時間短,因而器物也少,大器、帶年款器則更少。青料用回青,呈色穩定、,藍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厲害)。紋飾與嘉靖朝相近。因以小件器為主,胎、釉較細膩。多六角、八角等造型。官窯器的款識有“大明隆慶年造”和“隆慶年造”兩種,不見“制”款;民窯器款有“隆慶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語款有萬福攸同、福壽康寧等,頌語款有富貴佳器等。
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時期青花器多仿明永樂、宣德的蘇麻離青,但沒有進口料,以筆端點染鐵銹斑痕。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從胎、釉、青料等方面區別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區別點:明器的胎接口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后接。
雍正時工藝精細,修胎講究,民窯器則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時尤其是后期工藝開始走下坡路,除了繼承前朝的品種外,還有創新的品種青花玲瓏瓷。紋飾內容也較雍正時多樣,但總的來說以寓意吉祥的圖案為主。
款識除年款外,雍正時較多見的有雜寶款、四朵花款、動物形款等,堂名款較康熙少。乾隆時堂名款又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書,也有四朵花款。
嘉慶(1796—1820)以后青花瓷逐漸走下坡路。嘉慶前期的器物基本與乾隆相同,但工藝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發灰、泛青。道光(1821—1850)、咸豐(1851—1861)、同治(1862—1874)時期的器物大體相近:青花發色飄浮,胎質粗松,釉稀薄,胎釉結合不緊密,紋飾以吉祥圖案為主。
元末青花上開始使用,釉層乳濁,用國產青料,多小型器,以高足杯、碗、缽、小罐類居多,這些器物的外圈往往留下浸釉時手抓留下的指痕。元青花除玉壺春瓶器物外,底部一般無釉。底部露胎的有大小,形狀不一的釉斑。高足杯的高足內側近底處有一圈寬窄不等的釉痕。梅瓶等細身類瓶內側口沿下素胎。大罐內壁以蕩釉法施釉。器蓋內側素胎,淺土黃色,見細微釉斑。元青花器體釉面基本較平,大型琢器在胎體的粘結處釉面微微凸起,器里口部釉厚薄不勻,釉薄處顯米黃色。從殘器看,瓶的頸部以下器腹內無釉,瓶、罐的底部或高足杯、碗的足內常見一塊塊的釉斑,每塊釉斑周圍或足邊及縮釉處都呈現出淺色的火石紅邊線。器物口邊有的有毛邊現象(即小氣泡破裂狀)。器表有的釉面有縮釉現象,不嚴重,屬于少數現象。釉面手感溫潤如玉,光感柔和不刺目,如過于光亮或有較強的光亮點,則值得考慮。
大體可綜合為五大類。
罐類:大罐,包括高形、矮形、八棱形3種,連蓋通常可高達60厘米以上。小罐,包括斂口四系方形、撇口雙系瓜棱形、唇口雙系鼓腹式、唇口溜肩圓腹雙系式等,體高一般為7~8厘米;還有鼓式蓋罐。八棱器為元時創新品種。
瓶類:有梅瓶、玉壺春瓶、蒜頭瓶、獸耳瓶、戟耳瓶,另有富時代特色的四系扁瓶及塔式蓋瓶等,其中以梅瓶、玉壺春瓶多見。梅瓶附蓋,蓋內有一管狀子口,與瓶口牢牢套住。
壺類:見于著錄的主要有3種,分別是鳳流壺、梨式壺、執壺,均制作精巧。
碗類:大致分兩種,一種為高足碗(有敞口、斂口),一種為大碗,口徑達40厘米以上。高足杯體形較小,高僅為10厘米左右,又有靶杯之稱。大碗口徑一般都在30厘米以上。
盤類:有大盤(口徑45厘米以上)、中盤(口徑一般為30厘米左右)、小盤(口徑15厘米左右)。折沿花口形多見。
此外,還有鼎、水盂、香爐、觀音等,其中以高足杯、玉壺春瓶、罐、梅瓶和大盤五種造型為多。
高古玉谷紋璧交易戰國特色
面議
產品名:高古玉
宣德爐古玩私下現金快收
面議
產品名:宣德爐
個人收購玻璃隕石價格公道誠信交易
面議
產品名:玻璃隕石
明代泰昌通寶私下洽談古錢幣高價收
面議
產品名:古錢幣
金絲楠木長期收購,專業金絲楠木私人收購
面議
產品名:金絲楠木
大清銅幣上門收購,靠譜大清銅幣上門回收
面議
產品名:大清銅幣
大清銀幣如何出手,從事大清銀幣直接買
面議
產品名:大清銀幣
翡翠私人收購,靠譜翡翠長期收購
面議
產品名: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