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光陽性樹種,較耐寒,耐干旱。喜濕潤排水、通氣良好的沙壤土,但在粘土或長期積水的低濕地上,容易爛根,引起枯梢,甚至。稍耐鹽堿,在含鹽量0.25%的輕度鹽堿地上仍可生長,對病蟲害及大氣污染的抗性較強。萌芽力強,根系發達,扎根較深,具內生菌根。在濕潤肥沃河流沖積土壤上生長快,11年生樹高15.8米,胸徑17.8厘米,約50年衰老,生長快,用扦插繁殖。喜濕潤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河灘、河谷、低濕地都能生長成林,忌粘土及低洼積水,在干旱沙丘生長不良。深根性,萌芽力強,生長快,多蟲害,壽命長達400年以上。
別稱:柳樹,河柳,江柳,立柳,直柳。旱柳為喬木,高達18米。樹皮暗灰黑色,縱裂,枝直立或斜展,褐黃綠色,后變褐色,無毛,幼枝有毛;芽褐色,微有毛。葉披針形,長5~10厘米,寬1~1.5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窄圓形或楔形,上面綠色,無毛,下面蒼白色,幼時有絲狀柔毛,葉緣有細鋸齒,齒端有腺體,葉柄短,長5~8毫米,上面有長柔毛;托葉披針形或無,緣有細腺齒。花序與葉同時開放;雄花序圓柱形,長1.5~2.5厘米,稀3厘米,粗6~8毫米,多少有花序梗,花序軸有長毛;雄蕊2,花絲基部有長毛,花藥黃色;苞片卵形,黃綠色,先端鈍,基部多少被短柔毛;腺體2,雌花序長達2厘米,粗約4~5毫米,3~5小葉生于短花序梗上,花序軸有長毛;子房長橢圓形,近于無柄,無毛,無花柱或很短,柱頭卵形,近圓裂;苞片同雄花,腺體2,背生和腹生。果序長達2.5厘米。花期4月;果期4~5月。
分布特征 旱柳喜光,并具有強的耐寒性,可適合在旱地生長,具有強的排水性能,佳種植地點為濕潤性較好的土壤中。 旱柳植物的根系較為發達,擁有的抗風能力,且生長速度十分快速,繁殖性強,多生長在東北、華北地區,后在青海、江蘇、浙江、甘肅等平原地區,而國外主要分布,如、日本、蘇聯等地區也有大量栽培。 園林用途 旱柳,自古便是河邊、溪邊的主要修飾樹,多用來作為行道樹、綠化樹栽培,不僅能直接種植在水中,也能在草地上栽植,主要的園林用途便是觀景。 每到春季,旱柳的枝條便開始萌生,嫩芽柔軟,樹冠豐滿,樹型高達,是中國為傳統、常見的一種庭院樹木。其樹型高大,乘陰性較好,也能直接作為夏季納涼樹。
人常說,“有意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其實旱柳的栽植方法非常簡單。在靖邊地區常用的是插干栽植法,就是用壯年樹上的健壯柳椽去掉枝葉,截成長3至4米,小頭直徑3至4厘米的樹栽子,在清明前后栽植,挖坑深1米多點,樹干栽入后,踩實澆水,防止牲畜啃皮,這樣就會慢慢生根,漸漸長出枝葉。大型林場則采用插條育苗法,把優良樹種作為采條母株,在未萌芽時剪取2至3年生枝條,長15到17厘米作為插穗,插地后充分澆水即可成活,長到2米左右時移栽。上世紀50年代,在流動沙丘上,還發明了用長約80厘米、粗約3厘米的柳棒進行楔“地橛子”造林,因無牲畜侵害,幾年便可成林固沙。至于用旱柳種子繁殖,靖邊地區很少見到。
旱柳除了滿足居民的日常生產生活需求外,還為靖邊的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生態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上世紀70年代,在縣委下開展了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每年都要組織縣級機關職工和學校師生到五臺山栽植旱柳等樹木。五臺山過去曾是百草叢生的草山梁,后來濫墾過牧,不懂保護利用,變成了一片禿山梁。經過幾年奮戰,旱柳等落葉樹木在此逐漸成林,但由于立地條件等原因,一部分變成“老頭樹”,效果并不顯著。靖邊的和不氣餒、不松勁,又進行科學規劃,引進新的樹種,把松柏等常綠樹木在旱柳林地混合栽植,形成互補之勢,相得益彰,逐漸成為百鳥飛翔綠濤涌動的萬畝林海,遂以五臺山萬畝林命名。21世紀初,又實施五臺山森林公園項目,建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綠”“青松翠柏森林氧吧,白楊綠柳休閑勝地”的園林式公園。在靖邊的義務植樹造林運動中,還有一個民兵拉練造林的創舉,就是以化行動為要求,以勞武結合為形式,以全縣基干民為參加對象,一般為5000人的隊伍,既搞訓練,又要植樹造林,先后野營拉練7次,在毛烏素沙漠栽植旱柳等樹木9086.7公頃。后來,隨著松柏等樹木的落地生根,旱柳的栽植逐漸減少,但據衛星遙感測量,在靖邊的林地面積中,很大比例還是旱柳。
清代以前,靖邊長期處于邊塞地帶,是兵家必爭之地。北宋與西夏在這里對峙駐防,時常有戰爭發生,民不聊生,田少樹木。到了明朝初期,為了防止蒙元殘余勢力擾襲擊,延綏巡撫余子俊筑長城穿境而過,大量耗費地塊民力,出現了人煙、田園荒蕪的局面。只有為數不多的住戶,在自己的地塊里栽植一些旱柳等,以供生產生活之需。除了像神樹澗那樣的個別地方,絕大部分地區只有自生自長的零星樹木,植被破壞非常嚴重。加之毛烏素的流沙不斷推移入侵,每年風沙肆虐,干旱連綿,幾乎成了不毛之地,到處是“狂風陣起不辨昏和晝”的景象,直到1949年,靖邊境內的森林覆蓋率只有0.5%。因此,無論是官府還是民間,都認識到植樹造林的重要性。由于旱柳非常適合當地栽植,而且成材快,枝葉又是羊子的好飼草,所以就成了樹種。
靖邊種植旱柳始于何時,因無文字記述已不可追溯,但從地名可以看出端倪:境內東有柳灣,南有柳溝,西有柳桂灣,北有柳樹灣,而且都是行政村。紅墩界鎮彭家洼村,人稱神樹澗,也能為旱柳在靖邊的栽植史作證。明代前,此地是一個大湖泊,后來湖泊干涸,淤積成澗,四周開始居住人家,旱柳也隨之。現在進入神樹澗,旱柳給人一種奇特的感覺,或整齊排列,或單株立,或三五成群,或連成方陣,這樣的古旱柳就有139株,其中20株列入省級保護名錄。它們都有幾的生長史,木質枯朽,樹皮裂開,有的分成幾片倒向四方,中間空似小亭;有的一分為二,一樹變兩樹,如兄弟分居;有的兩樹相隔三五米,枝條相互靠近,由鄰居結為連理;有的主干傲然挺立,身上卻另生一枝伸出兩三米遠,又一頭扎入地里生出新的根系,宛若相連。總之,每株都各有特色,風姿綽約,是靖邊旱柳的活化石。俗語說“人活臉,樹活皮”,一點不假,旱柳的活力全在皮上,雖屢遭電擊雷打或人為破壞,但仍根深皮在,枝繁葉茂。2015年列入靖邊縣古樹名木保護名錄。
據傳奇小說《開河記》說:隋煬帝楊廣登基后,下令開鑿通濟渠,虞世基建議在堤岸種柳,煬帝準奏,于是便在新開的大運河兩岸大量栽植柳樹。隋煬帝親自示范,并賜柳樹姓楊,享受與帝王同姓之殊榮,從此,柳樹也叫楊柳了。那么靖邊栽植的旱柳,祖籍是否在大運河兩岸,這已經成了一個永遠的謎。 我國歷代詠柳的詩詞數量之多,很難計算,從《詩經》開始,經唐詩宋詞,到當今社會,許多關于柳樹的佳句名篇,燦若星辰,傳誦不息。古往今來,也有許多畫家以柳樹作畫并傳之于世,靖邊鄉土畫家高朗宇、侯貴強等人多年來以旱柳為素材,自成畫風。
【旱柳繁殖方式】 旱柳的繁殖方式大致分為兩種,種就是大量繁殖小苗的扦插繁殖,也是保定碩博園林用來培育大量小苗的方法。第二種就是播種繁殖,但是因為旱柳種子保存起來非常麻煩,保存不當的種子易失去發芽能力,因此這種繁殖方式逐漸的被淘汰,都選擇了更簡單更容易成活的扦插繁殖了。
6公分金絲垂柳產地,量大價優
220元
產品名:金絲垂柳,金枝垂柳,金絲垂柳樹
2公分旱柳產地,平頭旱柳
80元
產品名:旱柳,發帽旱柳,平頭旱柳
16公分刺槐出售,洋槐
90元
產品名:刺槐,刺槐樹,洋槐,白花刺槐
9公分金葉榆產地,高接金葉榆
80元
產品名:金葉榆,金葉榆樹,高接金葉榆
14公分香花槐產地,紅花槐
170元
產品名:香花槐,五七香花槐,紅花槐
13公分金葉槐,指導栽培
150元
產品名:金葉槐,國槐樹
10公分金枝槐基地,土球完好
80元
產品名:金枝槐,金枝國槐,金枝槐樹
18公分紅花刺槐基地,紅花槐樹
110元
產品名:紅花刺槐,紅花槐樹,香花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