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鈞官窯締造了鈞瓷藝術的輝煌,但也成為鈞瓷藝術進入衰敗的起始。北宋末年靖康之變,趙構渡江南逃,在杭州建立了南宋王朝,北宋滅亡。長江以北落入金人統治之中,宋鈞官窯自然煙消火滅,工匠們或逃或亡,宋鈞官窯的歷史也就劃上了句號。
兩宋的滅亡和鈞官窯停燒,使鈞瓷業遭受重創,工匠們在兵災戰火中亡命他鄉,將制鈞技術帶到了全國各地。元朝統一中國后,為鈞瓷的生存提供了相應的條件,鈞瓷窯變藝術得以傳播延續,并播火全國,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鈞窯系。《中國陶瓷史》載:“鈞瓷的燒造雖始于北宋,但鈞窯之形成一個窯系,主要在元代。”以禹州為中心,不但在河南有眾多的窯口在仿制鈞瓷,而且波及廣東、江蘇、浙江、江西、河北、山西等地,其仿鈞制品達到了一定水平并產生了影響。
鈞釉的乳光狀態和窯變現象是構成鈞瓷藝術美的兩個外觀特征。乳光狀態是指鈞窯釉那種像青瑪瑙或蛋白石一般美麗的天青色半乳濁狀態,不僅使鈞釉產生一系列由淺到深的藍色,而且還賦予一種含蓄的光澤和優雅的質感,減少因釉面玻化而帶來的妖艷浮光。窯變現象是指鈞釉在高溫下熔融流動,乳濁和著色色彩發生復雜的交錯變化,而使釉色變得絢麗多彩,紫、紅、藍、白交相掩映,給人一種大自然瞬息萬變的美的感受。
鈞瓷窯變藝術在于銅紅釉的創燒成功,得以把釉在高溫下的流動痕跡惟妙惟肖地顯示出來,出現具有特殊美感和藝術情趣的瑰麗色釉。青者若藍天;月白勝美玉;紫者或象熟透的葡萄,或似怒放的玫瑰;紅者或如盛開的牡丹,或肖深紅的海棠;藍紫相間,如蔚藍水光中泛出的片片紫浪,絢麗多姿;紫紅相映,如瑩潤的瑪瑙,凝厚深沉。鈞瓷的這種窯變藝術改變了歷代青瓷那種一覽無余的玻璃質感,而把瓷器特有的自然美、藝術美和崇高的理想美融為一體,創造出五彩斑斕且具有特風格的藝術。
蚯蚓走泥紋是鈞瓷的一種自然窯變紋飾。在鈞瓷的釉層里,不斷出現一條條不規則的如蚯蚓走泥的痕跡,蜿蜒曲折,耐人尋味。其形成原因,過去說法不一,通過匠師的實踐和考古發現得知,鈞瓷系兩次燒成,素燒后施一層厚釉,燒成初期,有的釉層開裂,釉面出現不規則裂縫,再經高溫,釉層熔融,釉面粘度較低的部分流入裂縫,予以彌合,燒成后因受溫度影響而形成走泥紋。這種流紋一般出現于釉層溫度偏低部位,色澤深淺不一,有暗紅色,也有青色等。
冰片紋也叫“開甲”,即在釉面上出現像冰片一樣不規則的裂紋。釉面開裂,在日用陶器上本是一種致命的缺陷,而它有幸出現于美術瓷上,卻是一種藝術美。鈞窯器釉面開裂,增加了的開片裝飾,襯托得器物古雅有趣。釉面開裂的原因是釉內過高的硅量和胎釉的膨脹系數不同,出窯后冷卻時出現開裂。
釉面有動感,不死板。常見到流過足的鈞瓷釉面特別漂亮,就是釉面比較活的原因。鈞瓷只有釉面活才能表現出比較好的藝術效果。其口沿、凸棱、炫紋、乳釘之處釉面脫口、出筋,產生虛與實的對比變化的美感,都與釉活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釉面色彩變化豐富,五彩滲透。一件瓷器釉面上同時出現多種復雜的色彩,很難用語言來形容,可謂紫中藏青、青中透紅、紅中寓白、白里泛藍、藍中有綠,各種色彩交織在一起,變化萬千。富于變化,是藝術審美的基本要素之一,鈞瓷也不例外。
釉面上形成的意境圖畫。其前提是通過窯變自然形成,不是人為所致。這些意境圖畫有人物、動物、山水、風景、傳說故事等等。這種變化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欣賞時能引起人的聯想,情景交融,從而使人心情愉悅,獲的美的享受。
高古玉谷紋璧交易戰國特色
面議
產品名:高古玉
宣德爐古玩私下現金快收
面議
產品名:宣德爐
個人收購玻璃隕石價格公道誠信交易
面議
產品名:玻璃隕石
明代泰昌通寶私下洽談古錢幣高價收
面議
產品名:古錢幣
瓷板畫巡回展覽交易全國巡展對接
面議
產品名:瓷板畫
烏木投影儀吊架直接收購烏木投影儀吊架現金結算
面議
產品名:烏木
鏤空工藝紫砂壺私下交易紫砂壺鏤空技藝交易
面議
產品名:紫砂壺
玉乳丁紋璧交易商周精品
面議
產品名:高古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