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評論,在新中國這個時間段制作的瓷器,堪比清三代御窯廠制瓷,甚至有一部分學者曾說,如青花大王王步等陶瓷大家制作的瓷器,已直追清三代,無論從藝術價值,工藝價值,還是從文化價值而言。
瓷廠與昔日的御窯廠一樣,皆是“國家營建并專項撥款,集天下能之匠,用天下好之料,行天下熟練之工藝”,加之藝術家和匠人的社會建設之熱情,確實創作了時代的藝術珍品瓷器。
有人說“567”瓷器可以追溯到清代,我說不對,宋元明清都可以追溯到,但是追溯的含義是借鑒,而不是說元明清時期都有“567”的存在,從宋代的影青釉開始,景德鎮瓷器初露鋒芒,元青花的出現開始奠定其在中國瓷器中領風騷的地位,明清兩代的御窯廠更是將其推向世界舞臺。
“567”瓷器的設計,在那個時代是的,是高規格的,是有歷史淵源的。從圖案的設計的角度看,既有民末的老藝人、老作坊的參與,也有央美等參與,也有中國古瓷器的研究的參與,我們從清三代瓷器的回字紋、八寶圖案、纏枝蓮花紋、清代的墓碑的龍紋等都能在“567”瓷器中找到那種一脈相承的氣息和設計感;從材料制備的角度,可謂煞費苦心啊,為的高嶺土等材料從前都用于用瓷,如今用在了日用瓷的“567”瓷器上,釉色都取自礦石,研磨加工后燒制成色,絕非化學顏料,相關參考資料附于文末……
熟知“567”瓷器起源的人都知道,“567”的設計是以實用為主,兼具美觀,瓷的服務對象是出口創匯以及少量國家招待外賓機構使用,中低檔的一般用作內銷瓷,可以這么說,“567”瓷完全拋棄了明清時代用瓷的奢侈和揮霍。
咱們今天還是講講567瓷器的鑒定技巧。這個時期的瓷器由于年代并不久遠,距今也就六七十年,很多瓷器的表面也沒有明顯的包漿,再加上有些環節使用了現代化工藝,這就導致一些藏友很難分辨真假,覺得跟新仿的沒什么不同,但其實細看的話還是有區別的。
上面這件小賞盤就是50年代的,這時的瓷器呢基本還保留了一些民國的特征,因為制瓷的工匠還是民國那批人,加上有些原材料都是之前遺留下的,另外工藝上也沒做太大的改進,所以這個盤子看上去就跟民國瓷幾乎一樣。釉面的那種溫潤感,上面的棕眼以及底足的干老狀態,全都一樣。
不同的是底款,這種景德鎮制的四字篆書款早出現的時期就是50年代,民國沒有這種款兒。所以我們在鑒定這個時期的瓷器時,完全可以借助民國瓷的鑒定技巧。
明清古玩鑒定
面議
產品名:明清佛像
濱州王步瓷板畫款識真品圖片
面議
產品名:王步瓷板畫
景德鎮珠山八友瓷板畫目前市場價格
面議
產品名:珠山八友瓷板畫
康熙青花瓷器交易
面議
產品名:康熙青花瓷器
江西珠山八友瓷板畫目前市場價格
面議
產品名:珠山八友瓷板畫
明清瓷器鑒賞
面議
產品名:瓷器鑒賞
清代瓷器鑒定鑒定
面議
產品名:瓷器鑒賞
明清瓷器鑒定鑒定
面議
產品名:瓷器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