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同治到民國前期,有姓名可考的淺絳彩瓷畫師已有550多名。在中國瓷畫史上,這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他們在瓷器上傳承了傳統中國書畫的源流,使古老的陶瓷藝術煥發出新的青春,在借鑒很多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作者按目前傳世的實物資料,對淺絳彩瓷畫師的構成進行了初步的分析,并著重從群體性構成,方面進行了探索。
從時間分,以前期為主。綜合理論界和收藏界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把淺絳彩瓷畫家群體,以甲午戰爭(1894)前后為界,以瓷畫家作品旺盛期為依據,按時間順序分為前后兩個時期,甲午戰爭以前為淺絳彩瓷器前期,這是淺絳彩瓷器的興起和興盛時期,是中國書畫入瓷以來,藝術水平高、書畫家參與廣、題材為豐富、出現多的時期,也是淺絳彩瓷器為輝煌。入宮入官為興盛的時期。淺絳彩瓷器的興起和盛行,主要是因為這一時期涌現了一大批才華橫溢/繪藝超群,作品矚目的瓷畫家群體。除了這一不斷壯大的彩繪瓷群體外,早期一些官員、畫家偶爾也加入淺絳彩瓷器的創作,也創作了不少。綜合各方面意見和筆者多年的研究,早期的瓷畫師約270多人,他們中的代表性人物,除了公認的程門、金品卿、王少維三大家外,較為的還有70多人,他們是:程煥文、程松石、程言、程友石、顧海林、胡郁、任煥章、汪藩、汪章、王鳳池、徐仰熙、俞子明、許品衡、敖少泉、汪照藜、竹菴(藜瑛、鄭景賢)、張子英、蔡瑞、陳子常、程楷、程萬年(程衡)、程玉庭(鐘山)、方家珍、方少溪、方廷輝、方秀芝、高心田,古琴氏、胡大猷、胡凎、胡夔、胡崑、胡炎、黃銘光、黃士陵、黃小山、賈晉、賈醒卿、江棲梧、蔣龍華(蔣錫臣、蔣玉卿)、焦佩蘭、雷洪章、李海歐、李金章、李明嵐、李友梅、李蘊輝、李子喬、梁肯堂、林樂琴、羅炳榮、羅旸谷、梅峰樵、聶繼良、石祉庭、唐基桐、萬子銘、王方玉、王漢卿、王啟明、王昭明、文軒氏、吳友闌、仙哉、徐仰照、許仕登。許瑤階、余煥文、周友松、周子善、朱少泉、黃衍之、吳允徠等。
淺絳彩出現在道光晚期,同治到光緒時期達到了頂峰。淺絳彩到民國初年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淺絳彩衰落有內外兩方面的原因:外因是,外國進口的洋彩,由于顏色鮮麗,很快吸引了景德鎮的繪瓷藝人,民國時期的珠山八友,早年很多人都曾經畫過淺絳彩,后期亦都轉用新粉彩了,民國初期新粉彩逐漸代替了淺絳彩;內因是,淺絳彩瓷多為文人畫師所繪,其文化氣息濃郁,但對畫師的藝術修養要求很高,要能詩善畫,這就決定了其率不高,不利于其長足發展。淺絳彩瓷直接在瓷器上作畫,不用玻璃白打底,這樣更容易脫彩,不利于長期保存。到民國初年,淺絳彩瓷便已完全退出了歷史舞臺,為粉彩所代替。
由于淺絳彩是“瓷器上的國畫”,所以鑒定時,除了一些瓷器的鑒定方法外,也可借鑒一些書畫的鑒定方法。淺絳彩瓷畫一般多為名人所畫,有自己特的畫風,都落有題字和題款。這樣我們在鑒定時,就可以從畫風到題字、題款和同一畫師的已知作品一一對比,很容易鑒定出真偽 。淺絳彩瓷器的款識主要有四種,即干支紀年款、堂名款、作者姓名款、印章款等,鑒定時這些款識一定要和真品對照。題詩和畫風,要注意其構圖、線條、設色等方面是否準確到位。
程門是公認的淺絳彩大家,咸豐、同治時名噪大江南北,其藝術水平亦有清季到今的鑒賞家的肯定。
畫尤精妙絕倫,凡山水、人物、花卉以至蟲、魚、鳥、獸兼擅其長,其得力于唐、宋、元、明及民國初年諸大名家者甚深,故所謂直追古人,現今傳世程門作品多以淺絳彩瓷為主,也有少量青花瓷器。
金品卿,為晚清極為的繪瓷名家。活躍于清同治元年至光緒三十四年間(1862-1908),供職景德鎮御窯廠,他不僅擅長淺絳彩,而且還擅畫粉彩,其作品受到西洋水彩畫與晚清名畫家任伯年的影響。
明清古玩鑒定
面議
產品名:明清佛像
濱州王步瓷板畫款識真品圖片
面議
產品名:王步瓷板畫
景德鎮珠山八友瓷板畫目前市場價格
面議
產品名:珠山八友瓷板畫
康熙青花瓷器交易
面議
產品名:康熙青花瓷器
江西珠山八友瓷板畫目前市場價格
面議
產品名:珠山八友瓷板畫
明清瓷器鑒賞
面議
產品名:瓷器鑒賞
清代瓷器鑒定鑒定
面議
產品名:瓷器鑒賞
明清瓷器鑒定鑒定
面議
產品名:瓷器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