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
地徑2公分烏桕樹,烏桕樹怎么栽培,烏桕樹苗,烏桕樹育苗技術 |
面向地區 |
全國 |
物種起源
我國有關烏桕栽培利用的記載,早見于1400多年前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四川種主產地縣志,在18世紀末始有敘述。19世紀中頁,省內栽培已較普遍。到20世紀30年代開始由渝、萬等地國外。但因交通閉塞,產品銷售困難,到1949年,全省僅有桕樹2000萬株,年產桕籽約1萬t。1950年后經恢復和發展,至1956年全省全省年產桕籽2.2萬t,創歷史高水平。此后產量有所下降,80年代又恢復到年產2.1萬t水平。
生長習性
烏桕在四川自然分布,北止于龍門山南坡,西北止于邛崍山東南段,西南止于錦屏山、白靈山東坡。地理位置為北緯32°30′ 以南,東經101°40′以東,為全國烏桕分布的西北沿。
垂直分布范圍,在東部盆地為海拔80-900m,在川西南山地為海拔1000-1800m。
四川的集中分布區是在長江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帶,其中以長江河谷巫山-萬縣段,烏江流域涪陵-酉陽段,金沙江河谷宜賓-雷波段,岷江流域的宜賓-仁壽段為集中。這些地段中的巫山、酉陽、彭水、黔江、屏山、犍為、古藺、榮縣、仁壽、井研等10縣,桕籽產量占全省總產量的57.2%,是全省烏桕的主要栽培地區。
經營特點
四川的烏桕主要分布在海拔100-600m的農業耕作區,其經營方式和油桐相同;在集中產區以桕糧混作和間作為主,純林經營極少,也有與油桐一起形成桐、桕、糧混作或間作的。分散產區以“四旁”零星種植為主。據巫山縣調查,全縣有烏桕樹135萬株,其中,種于耕地上實行桕、糧 間作的有104.6萬株,占總株數的77.5%;四旁零星種植的有30.4萬株,占22.5%。
這種桕糧混作和間作的桕林,為具有半自然狀態的人工林,其特點亦與四川的桐林相似:
(1)無固定株行距,單位機種上種植數量隨耕地狀況而異。在坡度大,地塊小、石塊多的旱地上,常植烏桕于地坎邊角和石旁隙地,每公頃可達450-800株。間種作物以玉米、紅苕豆類為主,一般為一年一熟。
(2)更替頻繁,一般為多世代異齡林。
(3)桕、糧分層分段利用空間,林分生產力較高。
(4)烏桕宜丘陵山區發展,并且可以在山地造林,平原和丘陵造林,甚至可以在土地比較干旱的石山地區種植。如:銅錘桕:主要優點是樹體小,宜適當密植,單株結實性能好,群體產量高。適應性強,較耐旱耐脊,雞爪桕:優點是適應性強樹體較高大,發枝能力強,枝條密度大,幼枝光滑,結果枝比率高。
四川省的烏桕林,其分布區域、經營方式油桐相似。但較油桐更喜溫暖和光照,忌秋雨,適生與栽培區較窄而集中,以長江、烏江及金沙江河谷地帶為主。在這一主要栽培區內,人煙稠密,墾殖指數較高,采取桕糧間作,糧桕矛盾較油桐少,是自然而合理的經營方式。今后若結合改土,合理調整種植部位,仍將是主要經營方式之一。
木子樹(拉丁學名:Sapium sebiferum (L.) Roxb.),別名:烏桕樹、臘子樹、桕子樹、烏桖、桊子樹、桕樹、木蠟樹、木油樹、木梓樹、虹樹、蠟燭樹、油籽(子)樹、洋辣子樹。大戟科、烏桕屬落葉喬木,烏桕是一種色葉樹種,春秋季葉色紅艷奪目,不下丹楓。為中國特有的經濟樹種,已有1400多年的栽培歷史。
木子樹落葉喬木高8-15公尺,原產中國大陸,樹皮灰褐色,具淺縱裂。葉互生、菱形全綠、葉柄具一對腺體。11-12月葉色轉紅、黃,2-3月落葉。3月萌發新芽。葉片有毒,不宜在魚塘四周栽培。4-7月開花,雌雄同株、單性花,總狀花序。蒴果扁球形,有三溝,9-11月成熟。深秋時葉片呈現出一片紅火,意境不遜于楓葉美。有一定藥用、觀賞、工業加工等價值。
全株具白色乳汁。樹皮有明顯的縱裂痕。單葉互生,稜形全緣,前端尾狀漸尖,形極像魟魚,基部銳形,葉柄長約2至5公分,柄上有一對腺體,膜質而淡綠色,平滑無毛,冬季變紅;單性花雌雄同株,總狀花序頂生,花小黃綠色,蒴果橢圓狀球形,子房3室,成熟時成黑褐色,種子球形外面包有一層富含蠟質的假種皮。烏桕(《唐本草》),又名:鴉臼(《綱目》),木子樹(《植物名實圖考》),瓊樹、蠟子樹、虹模、血血木、桕子樹,虹樹。
落葉喬木,高達15米,具乳液,樹皮灰色而有淺縱裂。單葉互生,紙質;菱形至闊菱狀卵形,長3~8厘米,寬3~7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闊楔形至鈍形,全緣,兩面均綠色,無毛,秋天變成紅色;葉柄長2.5~7厘米,有腺體2個。花單性,雌雄同株;總狀花序頂生,花小,綠黃色,無花瓣及花盤;雄花7~8朵聚生于苞腋內,苞片菱狀卵形,寬約1毫米,先端漸尖,基部兩側各有腎形腺體1個。雄蕊2,少有3枚者;雌花生于花序的基部,子房3室,柱頭3裂。蒴果橢圓狀球形,直徑1~1.5厘米,成熱時褐色,室背開裂為3瓣,每瓣有種子1粒。種子近球形,黑色,外被白蠟。花期6~7月。果期8~10月。
本植物的葉(烏桕葉)、種子(烏桕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