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
定做馬褂木苗,臺灣馬褂木苗,生產馬褂木苗,銷售馬褂木苗 |
面向地區 |
全國 |
園林用途 |
行道樹 |
冠幅 |
100cm |
樹齡 |
1年 |
主要觀賞部位 |
觀花 |
類別 |
觀花類 |
生長環境 |
露地 |
落葉與否 |
落葉性 |
是否古樹 |
否 |
是否移植苗 |
是 |
樹型 |
垂枝形 |
樹形 |
垂枝形 |
本次引種的雜交馬褂木為南京林業大學已故葉培忠教授根據南京林業大學內的廬山種源的中國鵝掌楸(母本)與20世紀30年代引種在明孝陵園內的北美鵝掌楸(父本)進行雜交而得。通過湯庚國、袁發銀等南京林業大學教授的推選,張家港市保誼園2000年開始引種,并獲成功。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扦插實驗,取得了較高成活率,這為本市及周邊地區大面積推廣打下了基礎。
“馬褂木”在第四紀冰川時遭大面積滅絕,以后在日本、格陵蘭、意大利和法國的白堊紀地層中均發現化石,但僅在我國的南方和美國的東南部發現有這種植物的活體,因此,它是一種十分的古老孑遺植物;它們對于研究東亞植物區系和北美植物區系的關系,對于探討北半球地質和氣候的變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鵝掌楸的姐妹北美鵝掌楸在我國也有引種栽培,1991年我國大規模引種多個北美鵝掌楸資源進行試驗,但是由于根系不發達,成活率低,很難形成造林樹種。
鵝掌楸因其樹體高大正氣,葉形奇特而古雅是的觀賞喬木,每年的5月份是它花開的季節,如郁金香般優雅的酒杯狀花朵開滿枝稍時,似乎自帶醉人的芬芳,使它更添幾分迷人的色彩。
但是如此美麗的樹種,在其分布區卻因人為濫砍濫伐而逐漸變得,加之鵝掌楸雌蕊往往在含苞欲放時即已成熟,開花時柱頭已枯黃,失去授粉能力,在未授精的情況下,雌蕊雖能繼續發育,但種子生命弱,發芽率低,使之成為了瀕危樹種。
鵝掌揪為古老的木蘭科鵝掌揪屬孑遺植物,在中國、日本、格陵蘭、意大利和法國的白堊紀地層中均發現其化石,到新生代第三紀,鵝掌揪屬有10幾個種廣布于北半球溫帶地區,到第四紀冰期才大部分絕滅,僅殘存中國鵝掌揪和北美鵝掌楸兩個種,對研究木蘭科植物起源和演化有重要價值,列為國家二級保護瀕危植物。鵝掌楸在自然條件下,種子發芽率僅在5%以下。發芽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花期在4-5月份,雌雄同花,通常雌蕊在花瓣展開之前成熟,而這時雄蕊尚未成熟,待花瓣展開雄蕊花粉成熟時,雌蕊已衰敗,因自花授粉隔離,雌雄配子敗育,有性繁殖能力差,導致鵝掌楸結實率和種子發芽率低而瀕危。
劉玉壺教授(1917-2004)是我國的木蘭科系統分類學家,1917年出生于廣東省中山縣,1942年畢業于原中央大學森林系(今南京林業大學),先后在原中央大學森林系、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植物研究所、武漢植物研究所和華南植物研究所從事植物研究工作。從1985年起擔任國際自然保護同盟(IUCN)物種生存委員。他多年從事木蘭科植物的研究,在木蘭科系統分類學方面有較高造詣,對木蘭科植物的起源、進化及地理分布有非常深入的研究,發表新分類群2屬28種2變種,并有創見地提出了木蘭科分類新系統。同時,他還他的課題組在廣州華南植物園建立了全世界種類多的木蘭科植物種質保存基地——木蘭園,共遷地保存木蘭科植物11屬、130多種,為研究被子植物的起源和進化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1987年10月,我曾陪同劉老的助手來楠木坪采集了“鵝掌楸王”的種子,引種到華南植物園的木蘭園。如今“鵝掌楸王”的子孫在木蘭園已長成參天大樹,陪伴著豎立在木蘭園中劉玉壺教授的塑像健康成長!
馬褂木生長快,耐旱,對病蟲害抗性。花大而美麗,秋季葉色金黃,似一個個黃馬褂,是珍貴的行道樹和庭園觀賞樹種,栽種后能很快成蔭,它也是建筑及制作家具的上好木材。主要生長在長江流域以南。
主治痹痛,風寒咳嗽等疾病。喬木,高達40米,胸徑1米以上,小枝灰色或灰褐色。葉馬褂狀,長4-12(18)厘米,近基部每邊具1側裂片,先端具2淺裂,下面蒼白色,葉柄長4-8(-16)厘米。花杯狀,花被片9,外輪3片綠色,萼片狀,向外彎垂,內兩輪6片、直立,花瓣狀、倒卵形,長3-4厘米,綠色,具黃色縱條紋,花藥長10-16毫米,花絲長5-6毫米,花期時雌蕊群超出花被之上,心皮黃綠色。聚合果長7-9厘米,具翅的小堅果長約6毫米,鈍或鈍尖,具種子1-2顆。花期5月,果期9-10月。喜光及溫和濕潤氣候,有一定的耐寒性,喜深厚肥沃、適濕而排水良好的酸性或微酸性土壤(pH4.5-6.5),在干旱土地上生長不良,也忌低濕水澇。通常生于海拔900-1000米的山地林中或林緣,呈星散分布,也有組成小片純林。
全國馬褂木苗熱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