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
石家莊法桐,13公分法桐,北京法桐,西寧法桐 |
面向地區 |
全國 |
園林用途 |
行道樹 |
落葉與否 |
落葉性 |
生長環境 |
露地 |
樹齡 |
8年及以上 |
樹形 |
卵圓形 |
主要觀賞部位 |
觀葉 |
法桐施肥可分為干施法和濕施法兩種。 干施法是將肥料溝施,溝施的深度應在根系的分布層,施在須根部的四周,不宜靠近。濕施法是將肥料對水成肥液,均勻地施在育苗地上。 施肥的肥料一般采用肥或腐熟的人糞尿。用于法桐的肥料種類,常用的有尿素、硫酸鐵、、、過等。根據 根據天氣情況決定施肥次數和施肥量。溫度高,吸肥多;溫度低,苗木吸收少。天氣晴朗、土壤干燥時施肥有利于苗木吸收,陰雨天由于苗木根系吸收水分慢,不但養分不易吸收,肥分還易被雨水沖走,造成浪費。
苗圃法桐上肥,應在秋季整地時聯系施用。有機肥應充沛腐熟無大臭氣,不能用鮮糞(牛糞為冷性肥,鮮糞損害較輕);化肥一定要操控施用量,并須與灑水合作。春季栽苗不當即上肥,應待發芽成長到夏至后再用,這時溫度高,樹木成長旺盛而耗費大,需求分解構成越冬芽。新栽苗通常不上肥,由于根部多有創傷,很易受害。
法桐栽植不行過淺或過深,比原深度稍深不3公分為好。栽植坑應使根系悉數舒打開,不要使根曲折。填土應先填挖出的表土,填一層后用手往上輕提一下使根須理順后踐踏,踩時先用力將坑沿踩緊后再踩根頸下部。一定要踩實,然后再填基層土,再踐踏,直至填完并都踩緊。栽完一批后當即灑水,遍水和第二遍水距離約5至7天,都要澆透,今后約10天澆第三遍水,也要澆透。三遍水后地上見干要松土保墑,今后應視天氣情況灑水。樹苗發芽后需水量添加,切不行以為發芽了就不再灑水。
法桐苗高2.5米、胸徑4公分,應有5個或更多的分枝,苗還應有2次分枝;根系大概有2至3次支、側根及大都須根,在圃地大概經過至少一次移栽;苗干應無折斷和傷痕,無越冬蟲卵或孔洞,色彩是淺灰色,芽苞灰中帶紫褐色而潤滑,萌生時轉綠后掉落。胸徑4公分的法桐應為2至3年生,它們在圃的株行距應為50×80公分,是移植過的苗。挖苗時,應帶根冠至少為35公分,根深應在25公分以上;將根系在此規模堵截,不能生拉硬扯至根系劈裂、撕折受傷。樹苗挖出土后,不得在空曠地露出過長時刻,2小時以上應噴水防止根系枯燥失水枯死,否則應不將根上宿土抖掉以保濕,到裝運時再抖土;運苗旅程2小時者,應在苗根上噴水并用苫布或薄膜掩蓋堅持根系濕潤。運到栽植現場后當即栽植,3小時內栽不完的苗應假植。
園藝場曾經在2006年和2018年春季的時分引進了兩批法桐,都是相同標準(地徑1厘米、高1.5米至2米)的法桐小苗。批栽培之后,沒有及時進行越冬維護,成活率在35%左右,因而丟失很大。 在第二批栽培后,相關負責人對此非常重視。關于小苗難越冬,筆者試過了多種方法,從中取得不少經驗教訓。從挖坑、栽培、埋土到灑水,檢查封坑狀況,仔細、檢查,做到處處不忽略、不漏掉一個細節。
法國梧桐中文名稱“三球懸鈴木”,正式的拉丁學名是“Platanus orientalis L.”,是懸鈴木科懸鈴木屬的植物,生長于我國云南。也是上的行道樹。法國梧桐,在我國公園和行道兩旁可常常見到。而今在我國北自大連、北京、河北,西至陜西、甘肅,西南至四川、云南,南至廣東及東部沿海各省都均有栽培。在南京老百姓們都把它簡稱為“法桐”或“法梧”,然而它卻既不是梧桐樹,亦非產自法國,而我們常說的梧桐樹實際上是指“中國梧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