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
澄海區生產閩楠苗,朝陽閩楠苗,永豐縣便宜閩楠苗,銷售閩楠苗 |
面向地區 |
全國 |
園林用途 |
風景樹 |
冠幅 |
100cm |
樹齡 |
2年 |
主要觀賞部位 |
觀花 |
類別 |
觀葉類 |
生長環境 |
溫室 |
落葉與否 |
落葉性 |
是否古樹 |
否 |
是否移植苗 |
否 |
樹型 |
圓錐形 |
樹形 |
龍枝形 |
發展閩楠人工林的途徑:一是營造混交林:一般采用株間、行間或行帶混交,伴生樹種選用杉木等早期生長快,庇蔭作用好的速生樹種,造林初期大都是伴生樹種生長旺盛,林冠處于上層,閩楠生長慢,林冠雖處于下層,但生長發育正常,此后逐漸伐除生樹種,即可以短養長,同時達到培育閩楠的目的。尤溪經營林場1976年造的楠杉混交林,從造林后第7年開始,逐步間伐杉木直至全部伐除,增加收入又可發展珍貴樹種閩楠,這種方法有以杉養楠、以杉促楠、以杉保楠的作用。3種不同混交方式和混交比例以2楠1杉株間混交,閩楠生長好。同時楠杉混交林有較強的抗蟲害能力,石路試驗區發生鱗毛葉甲蟲危害,啃食嫩梢,使頂梢枯黃,嚴重危害閩楠生長。在同一坡面上調查,閩楠純林被害株數達95%,而楠杉混交林中的閩楠被害株數僅5%。
發展閩楠人工林的途徑:二是次生林改造:選立地條件較好,林木較稀疏的多樹種混交林或杉木萌芽林,通過林分改造套種閩楠形成混交林。尤溪經營林場林坑試驗區杉木萌芽林混種閩楠,每公頃留杉木1200-1800株,其余伐除,使林分郁閉度保持在0.4-0.5左右,經過帶狀整地再挖穴混種閩楠,此后視閩楠生長間伐杉木,生產杉木桿;1982年進行修枝,1985年和1989年進行間伐,這樣既增加杉木小規格材(23.7m3/hm3),每公頃獲純利潤1575元,又能大促進閩楠正常生長。閩楠9年生平均高4.5m,平均地徑5.6cm。
要營造大面積人工闊葉林以及結構穩定的多樹種闊葉混交林,還有很大的困難。保護和發展闊葉林的重要途徑是改造現有次生闊葉林。尤溪經營林場在雙里試驗區,1994年進行次生闊葉中幼林改造試驗,結果表明:在郁閉度0.3-0.5范圍,林冠下補種閩楠,5年生平均高1.9m.平均地徑2.44cm,在林中空地補種閩楠,平均高3.29m,平均地徑4.42cm,收到良好效果。
以不同海拔梯度為一維資源位,對羅卜巖保護區閩楠群落的8個主要伴生樹種進行生態位寬度,生態位重疊定量測定,結果表明,該群落中的優勢樹種的生態位寬度值均普遍較大,優勢種群之間處于資源共享局面,群落相對穩定。在福建省明溪縣閩楠保護小區內以閩楠及其伴生樹種在正常林分和伴生樹種為優勢種組成的闊葉林分中的優勢度為環境容納量,用重要值百分數求取種間競爭系數,采用Lotka-Volterra競爭方程研究閩楠的共優種群(閩楠及其伴生樹種)種間競爭關系。結果表明平衡時,閩楠及其伴生樹種相對優勢分別為76.85%和23.15%,說明閩楠種群在天然林中群落中處于支配地位。
閩楠為耐蔭性樹種,特別是在幼齡期隱藏在蔭暗的雜木林林冠下,生長很慢,到后期生長迅速。幼年期頂芽發達,優勢顯著,常形成主干端直,側枝細且短的尖塔形樹冠,至壯年期優勢逐漸減弱,樹高生長減緩,側枝向外擴展,樹冠變為鐘形,但冠層仍較厚,枝葉濃密。
深根性樹種,根系較發達,根部有較強的萌生力。11年生主根可達2m以上,根幅6m左右,比冠幅大1倍。萌芽力較強,主干受損傷后,常形成分叉木。
閩楠苗木根、莖及葉中的N、P、K和Ca的含量存在著顯著差異,其中葉片中各種元素的含量多。如果土壤中N、P含量太低將導致閩楠苗木的吸收量不足而使苗木生長較差,當土壤中的養分含量達到一定量時,特別是全N、P的含量分別達到0.1%和20.3×10-6時,就能滿足閩楠苗木生長的需要,且苗木的吸收量不隨土壤中養分含量的變化而變化。在閩楠苗木的年生長期中,苗木的N、P、K和Mg的含量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一般是6月份高,以后逐漸下降,秋季再出現一次高峰。